雁默專欄》德艦來了,菲船走了,讀懂北京的戰略定力

菲律賓海警船「特雷莎·馬格巴努亞」號撤離仙賓礁。(圖:美國海軍協會新聞網)

德國巡防艦與補給艦穿越臺灣海峽,國際媒體照例一波炒作,也照例向大衆灌輸了一堆流於膚淺的新聞花絮,無論說話的是記者或所謂學者專家。新聞標題濃縮成一句話:中國輸了,美國與盟友與臺灣贏了。

與此同時,在經過與中方5個月激烈攻防後,坐灘仙賓礁的菲國海警船離開了,爲什麼呢?因爲中方堅壁清野,菲方補給無以爲繼,就算直升機能突破防線運補物資,但油料與所需零件無法補給,時間拖愈長,對菲愈不利。那麼,新聞標題是否也可濃縮成一句:美菲輸了,中國贏了。

別用輸贏敘事看事件,這角度太淺了,比較深刻的問題是,透過這兩個事件,我們如何讀懂北京的「戰略定力」。

應該也有觀察者注意到,北京近年對國際關係的基本態度之一是 —— 單一層面的問題,不代表兩國關係的全部。顯例如中印關係,中澳關係,中美關係,中日關係,中歐關係,甚至最爲特別的兩岸關係。打歸打,鬧歸鬧,但無論怎麼總結時事效應,都離不開「穩字當頭」。

一般而言,當中方利益受損時,北京在口頭上示強,行爲上示弱,意在大內宣以求對衝來自內部的不滿,爲自己的全球大戰略爭取時間。而此一大戰略有個嚴格的決策紀律,即絕不增加次要對手,以免分散了應對主要對手的資源。

大抵上,我們可將此紀律視爲習近平對外政策的底線,也就是所謂「戰略定力」之底層邏輯。

德艦穿越臺海,十分能滿足反華陣營的大外宣需求,讓中方臉上無光,然而若論實質,德國現在也是歐盟對華課徵電動車高關稅的主要反對者。因此,北京忍嘲忍辱地不對德艦出手,是爲了避免將德國推到美國與其小弟歐盟委員會的懷裡。

這便是拜登政府這三年半以來的對華戰略空間,白宮知道北京會忍,不顧顏面地忍,所以不斷積極戰略推進,挑戰北京紅線,直到中方大反彈,美方纔退。顯例如裴洛西訪臺,賴清德的新兩國論,中菲南海衝突,中日軍事越界的交手等等。

客觀總結,只要中方大反彈,真正實現戰略推進的都是北京,而非華盛頓。這是習近平對外政策的一個特徵:拒絕被帶節奏,一旦決定反制,務求後發先至。

相較之下,中歐的貿易衝突纔剛開始,所牽涉層面也廣,中方尚未大反彈,乃因歐盟成員中不乏「類隊友」在個別議題上與美方不同調。例如在電動車貿易問題上的德國,瑞典,搖擺的西班牙,與堅決反對保護主義的匈牙利。

因此,可預期的是,若近期在電動車關稅議題上,歐盟確立了保護主義壁壘,中方必然會採取大動作反制。不過,即便如此,中方還是會給「類隊友」一些差別待遇,以作爲下一階段的中美博弈籌碼,不會將全歐都推到美國懷抱。

另一方面,中菲南海爭端比較單純,中方沒有實質利益受損的問題,只有面子問題,因此其所展現的「戰略定力」就更爲明顯。

誠然,在表面上,小馬可仕押單邊親美,也形同在經貿上「遠中」,一些杜特蒂時代的中菲合作項目擱淺,已形成的舊華人商業模式瓦解。然而,若細看投資面向,會發現中國投資菲律賓不減反增。

根據菲律賓經濟區管理署(PEZA)預估,2024年中國大陸對菲投資將達46億披索,從年初截至8月份,中資(含港資)已達20.2億披索,而2023年同期,此一數字只有7.69億披索。

在中菲海警船於仙賓礁互相沖撞時,PEZA署長正在廈門進行投資考察,並獲得已在菲國設廠的中資承諾增資擴建。其中,有做太陽能光電的,有做紡織的,有做塑膠橡膠的,有做石英板的,有做充電樁的,有做工業軸承的,而且都不是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

目前,菲律賓經濟區內共有189 家中國註冊企業,總投資額達473 億菲律賓比索,創造了46,501 個就業機會。

在中菲關係惡劣的當前,中企不怕風險嗎?不怕,因爲美菲抗中,從實質層面看是「打假球」,而北京一向將軍事與經貿切割看待。這從兩岸的ECFA存續問題就看得出來,即便所有臺灣人都拜託大陸中斷ECFA,北京也不見得願意斷。

由此可見,習近平認可大陸鴿派菁英的一個基本看法,切斷對外經貿聯繫,只對美國有利。

小馬可仕單邊押寶美國,意味着在東南亞國家中,美菲經貿關係應是最穩定的,無論未來此一想像是否爲真,至少在當前,若想在美國市場獲利,菲律賓是比較穩當的中轉投資地。換言之,反華的菲國,同時也是中企洗產地的天堂,而菲國還樂意爲中資開闢美國通道。

每看到菲軍方張牙舞爪的反華姿態,間接掩護了中資洗產地賺美元,我就想笑。

重點是,美國會不知道嗎?最有意思之處就在於此,華盛頓心知肚明自己的盟友就是中方洗產地的捷徑,但白宮寧願睜隻眼閉隻眼,原因無他,美國市場事實上需要中國商品,而華盛頓政客只需將供應鏈調整到自己盟友,就能假裝沒買「中國製」。

反華不變,買「中國製」也不變,鈔票端穩了,選票端也穩了,這就是拜登政府。

由此可知,爲何習近平對拜登一忍再忍,甚至下一屆美國總統,中方也傾向不希望川普回鍋,因爲拜登的反華,從某種角度來看,從頭到尾就是「打假球」。

沒有錯,拜登的「技術圍中」是真,但此一戰略的受損方主要是盟友,拜登政府猛揮屠刀之餘,經常性爲美企開小門的例子也不少見。明眼人皆看得出,美國反華的主要受害者都是它的盟友。

也就是說,拜登爲習近平的「戰略定力」提供了實質保證。明爭暗鬥中,有意無意中,雙方都在形塑新的,最終能共存的全球供應鏈。

美國要的是面子,中國要的是裡子,你鬧你的,我賺我的,雙方都爲自己掙得了下一輪博弈的寶貴時間,而習近平的決策風格比任何美國總統都重要,因爲後者只是匆匆過客。

至於這種「戰略定力」是好是壞,現在蓋棺論定還過早,我們只知道,此一決策風格,正在消耗大陸人民的耐心,大內宣的保鮮期一次比一次短,不滿情緒在悶鍋裡上升,就像在疫情封控末期,一旦北京察覺有失控之虞,180度的戰略反轉就會突然出現。

從現象看本質,輸贏敘事都是鏡花水月,德艦來了,菲船走了,皆冰山之一角,探查水面下的資本流動,往往纔是決策者的真實視角。雖資本流動也不是全貌,但總比水面上的船艦叫囂可靠多了。

(作者爲專欄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