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專欄》人未走茶已涼,拜登抗中一地雞毛

2024秘魯亞太經濟合作(APEC)峰會16日落幕,領袖大合照中,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站在第1排中央,美國總統拜登站在第2排角落。(路透社)

拜登政府的「圍中戰略」,涵蓋了地緣政治圍堵、經貿圍堵,與科技圍堵。具體表現在其印太戰略中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AUKUS,日韓合作,菲律賓南海碰瓷與軍事化,臺獨摸底,北約印太化,印太經濟框架(IPEF),中美經貿脫鉤,中歐經貿脫鉤,各種先進技術與相關資本斷鏈。

洋洋灑灑,這些動作一開始都風風火火,但全數虎頭蛇尾,沒有例外。而在民主黨11月的選舉慘敗後,以上圍中手段可謂完全破產,就算被視爲最不可能變動的技術圍堵,在川普2.0時代,恐怕也會調整,因爲拜登並沒有成功,反倒是美企哀鴻遍野。

人未走,茶已涼,拜登在歐洲,中東與東亞,徒留一地雞毛。

印度,毫無疑問是拜登圍中戰略的關鍵支點,服膺新保守主義的戰爭販子們反覆橫跳4年,以爲美國能複製當年「聯中制蘇」的冷戰模式,操弄「聯印製中」,印度也一度遐想這是歷史機遇,能穿越快速通道,好複製中國崛起模式,但此一聯盟處處破口,合作漸次崩塌,並結束於俄羅斯喀山的金磚會議。

當年的中蘇關係,中間並沒有值得一提的和事佬,但當前的中印關係,俄羅斯就是夠分量的和事佬,又恰恰被美國戰爭販子們視爲寇仇,或「軍售提款機」,戰略矛盾明顯,而北京也有耐心等待美印矛盾擴大。這便註定了印度逃不出地理五指山,終歸要回到亞洲整體的戰略思考軌道,而不是在本地區製造裂痕,甚至妄想取代中國的地位。

壓跨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印度與加拿大的「錫克教矛盾」。美國在該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是抓耙子,將其對印度官員的監聽情報提供給加國,讓後者拿着暗殺證據與印度開撕。印度這才認清「盎薩一家親」是真,美印不過是一夜情。

在世界多極化的趨勢裡,印度無法自成一極,也無法與美國抱團成一極,自然得重拾亞洲思路,從地理上確認適合自身的政治位置與經濟位置。當然,這並不意味着中印「破鏡重圓」,但至少,針鋒相對的意義已經不大。

印度跑了,所謂「印太戰略」便不知從何說起,不但該戰略的附隨組織Quad實質瓦解,連「盎薩一家親」的AUKUS也不大可靠。

AUKUS,即盎薩軍事聯盟,美、英、澳外在表現得很團結,但澳洲率先「離心不離德」,與中方經貿和解,與拜登虛應故事,勉強維持一家親表象。

英國,乃人類歷史上最現實的國家,眼見印度跑了,澳洲只剩一隻腳在家門內,美國政治又將發生鉅變,自然心猿意馬,英外相終於忍不住說要訪華,尋求「重置關係」。不能遺漏的事件是,北京精準投擲了一顆東風-31AG,這導彈形同擊中AUKUS的心臟。

言詞不能當回事,行動纔是指標,英國首相史塔莫在11月的G20峰會上,緊握習近平的手,稱要建立「強而有力的英中關係」。中英領導人這一握,時隔6年,恍如隔世。

日韓合作,堪稱美國戰爭販子們最興高采烈的派對,好似中國在東北亞的天要塌了。然而,尹錫悅極端親美親日的表現,在國內市場有限,加上自己老婆的醜聞纏身,支持度快速滑落谷底,至今低檔徘徊。

北韓宣佈放棄統一,是朝鮮半島的歷史性轉折,南韓除了要應付經濟低靡,還要分神處理南北韓對立的尖銳化,能否維持政權平穩,關鍵掌握在中方與俄方手上,這就決定了首爾不可能達到華盛頓圍堵中國的要求。

日韓之間雖實現了近代史上罕見的相濡以沫,但歷史矛盾卻沒有化解,反日的韓國人民並沒有閒着,迫使尹錫悅收緊對日方的戰略讓步。

日方在「佐渡礦區」追悼1500名遭強迫勞動的韓國人,該活動因邀請了參拜靖國神社的日本政客,而遭尹錫悅政府拒絕參與「共悼」。這是尹錫悅回到中間路線的信號,顯見「親日」在南韓社會很難受到多數民衆支持。尤其,日本政治右翼擡頭,更使得南韓執政黨的親日空間益發有限。

簡單說,日韓合作的中間人將從美國再回到中國,畢竟,中國比美國更瞭解日韓歷史恩怨,較能找到合適的相處之道。更別說「俄朝聯盟」對日韓的壓力,只有北京能處理。

日本,表面上唯美國是從,但右翼擡頭的關鍵字是「自主」,川普的關鍵字是「保險費」,可想而知未來美日矛盾只會擴大,而不會縮小。再考慮到執政黨當前的弱勢,日本內外都充滿矛盾,哪來精力「抗中」?

與英外相一樣,日外相也聲稱要儘快訪華,目的是「建構建設性,穩定的日中關係」,連說詞都一樣。

臺獨政權,在拜登的價值觀外交下被西方「口頭寵幸」了4年,但隨着「臺獨金孫」的上臺,局勢眼看要鬧大,物極必反,迫使美國不甘不願地放下了「臺獨牌」,以避免與北京開戰。僞君子拜登尚且放棄臺獨牌,真小人川普當然會更直接,索性將臺灣列入交易清單。

川普不是不可能打臺獨牌,但這對北京是利多而不是利空,新美國很快會意識到打臺獨牌形同讓臺灣交易價格貶值,不符合川普主義「低成本,高籌碼」的交易原則。

菲律賓,無論是南海碰瓷,或擴增美軍基地,設置中導,這個國家愈是「新保守主義化」,在東南亞就愈孤立,因爲此舉不符合東協整體利益。

小馬可仕未來會遇到的矛盾亦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川普政府恐驅逐35萬菲籍非法移民,也會斬斷菲國倚重的商業流程外包(BPO)產業鏈,而這攸關200萬本地就業崗位。再加上內部政爭,與杜特蒂家族的衝突愈演愈烈,小馬可仕的處境或比日本自民黨還要惡劣。

南海碰瓷不但有軍事風險,也有政治風險,大鬧天宮若是遲未產生戰果,傷害的是執政者自身的威信,擴增的是反對者的攻擊彈藥。與臺獨情況相似,南海衝撞愈劇烈,對北京就愈有利,因爲川普很快會察覺,菲律賓正墊高美方在中美博弈上的成本。

日韓還有起碼的自主性,臺菲則都是砧板上的肉,菜單上的選項,生死只在饕客的一念之間。

北約印太化,不必多做評論,就兩個字——笑話。

印太經濟框架(IPEF),也不必多說什麼,就四個字——誰還記得?

中美經貿脫鉤,未來無法避免,但它攸關全球的經貿重整。拜登政府是一個軍國主義政府,花錢如流水,賺錢沒半步,所以只能藉由犧牲盟友利益,勉力守成。與中國的貿易是減少了,但中國製商品在貨架上並沒有減少,轉口貿易成了拜登時代的經貿特徵,許多商品貼的是墨西哥制或越南制的牌,實際上來自中國資本的流水線。

川普當然想整頓此一「亂象」,能否成功尚屬未知,但他肯定要將責任歸咎於拜登只做表面功夫。事實上,拜登政策是中方在全球分散風險的驅動力,因此川普會發現他手上的籌碼比4年前更少了。

簡單說,川普1.0與拜登的貿易脫鉤都是失敗的,硬要擠出成果,即中國的外來投資減少了,但與此相對應的是,中方的經貿政策也更靈活了。這是持久戰,且可以確定川普不會走拜登的老路,妄想借由盟友圍堵中國,而會單刀直入要求中方讓利,重點只在於,新美國拿什麼與北京交易。

中歐經貿脫鉤,從電動車實例以小見大,就三個字——不可能。

那麼所謂「去風險」呢?重點在「誰要去風險」,誰又不需要?歐洲至少在經貿層面的對華關係會分裂,有些國家會在某些產業樹立保護主義,有些國家不會,程度不一。

此一結果就揭露了「中歐經貿脫鉤」的失敗,談價值還能擠出些口號,但若談到錢,歐盟「抱團」抗中是一條死路,它只會實現歐盟的自我裂解,不會促進團結。

先進技術圍堵,用實例說話,華爲不但沒有死,還愈來愈旺,反倒是蘋果在中國哭了。NASA太空人在太空滯留近8個月,最近終於在馬斯克協助下返回地球了。NASA向中國租借月壤,中方拒絕。簡言之,美國技術領先的層面正在縮窄。

說穿了,美國在先進技術上遏制中國發展,也只有晶片領域取得一些成果,但這成果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而且還倒逼中國在成熟晶片領域全球攻城掠地,將美國自己鎖死在先進製程,並綁着臺積電、三星、艾司摩爾等公司一起被孤立。英特爾?躺在加護病房。

這也是持久戰,但中方一再以超出預期的速度脫困,甚至趕超,關於此,全世界除了臺獨井蛙,誰也不敢否認。

事實上,拜登抗中最有成績的是技術圍堵,最大的昏招也是技術圍堵,因爲當代中國強調科技立國,你不刺激他,他已經是用跑的,以致你害怕被超越,但你刺激他,他就被迫用衝的,這時你反倒不必害怕,因爲他一定會超越你。

在中美博弈中,中國真正的弱項是軟實力,而不是硬實力,拜登偏偏選擇硬碰硬,這不只是過度自信,根本是無知。

拜登的失敗,是軍國主義,擴張主義的失敗,以及經貿與技術保護主義的失敗,從歷史觀點看,這是帝國崩潰的前兆,所以人民纔會選擇川普,選擇自救。雖然川普也不是救世主,但至少看得清,聚財方爲自救之道,而不是毫無節制地擴張,撐場面。

昏君之罪,並不只於圍中失敗,連圍俄都失敗,只剩下孱弱的中東能讓美國逞其餘威,但欺負弱小卻又造成大面積人民的噁心,與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反感。

「拜振華」名實相符,抗中抗到中國愈來愈像地球救主,只做一任未免有點可惜。但一想到戰場上那些無辜喪命的婦孺,僞善的軍國主義者快走不送。(作者爲專欄作家)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