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戰略定力

(圖/美國海軍協會新聞網)

德國巡防艦與補給艦穿越臺灣海峽,國際媒體照例一波炒作,也照例向大衆灌輸了一堆流於膚淺的新聞花絮,無論說話的是記者或所謂學者專家。新聞標題濃縮成一句話:中國輸了,美國與盟友與臺灣贏了。

與此同時,在經過與中方5個月激烈攻防後,坐灘仙賓礁的菲國海警船離開了,爲什麼呢?因爲中方堅壁清野,菲方補給無以爲繼,就算直升機能突破防線運補物資,但油料與所需零件無法補給,時間拖愈長,對菲愈不利。那麼,新聞標題是否也可濃縮成一句:美菲輸了,中國贏了。

別用輸贏敘事看事件,這角度太淺了,比較深刻的問題是,透過這兩個事件,我們如何讀懂北京的「戰略定力」。

德艦穿越臺海,十分能滿足反華陣營的大外宣需求,讓中方臉上無光,然而若論實質,德國現在也是歐盟對華課徵電動車高關稅的主要反對者。因此,北京忍嘲忍辱地不對德艦出手,是爲了避免將德國推到美國與其小弟歐盟委員會的懷裡。

這便是拜登政府這三年半以來的對華戰略空間,白宮知道北京會忍,不顧顏面地忍,所以不斷積極戰略推進,挑戰北京紅線,直到中方大反彈,美方纔退。顯例如裴洛西訪臺,賴清德的新兩國論,中菲南海衝突,中日軍事越界的交手等等。

客觀總結,只要中方大反彈,真正實現戰略推進的都是北京,而非華盛頓。這是習近平對外政策的一個特徵:拒絕被帶節奏,一旦決定反制,務求後發先至。

另一方面,中、菲南海爭端比較單純,中方沒有實質利益受損的問題,只有面子問題,因此其所展現的「戰略定力」就更爲明顯。

誠然,在表面上,小馬可仕押單邊親美,也形同在經貿上「遠中」,一些杜特蒂時代的中菲合作項目擱淺,已形成的舊華人商業模式瓦解。然而,若細看投資面向,會發現中國投資菲律賓不減反增。

根據菲律賓經濟區管理署(PEZA)預估,2024年中國大陸對菲投資將達46億披索,從年初截至8月份,中資(含港資)已達20.2億披索,而2023年同期,此一數字只有7.69億披索。

在中菲海警船於仙賓礁互相沖撞時,PEZA署長正在廈門進行投資考察,並獲得已在菲國設廠的中資承諾增資擴建。其中,有做太陽能光電的,有做紡織的,有做塑膠橡膠的,有做石英板的,有做充電樁的,有做工業軸承的,而且都不是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目前,菲律賓經濟區內共有189家中國註冊企業,總投資額達473億菲律賓比索,創造了4萬6501個就業機會。

在中菲關係惡劣的當前,中企不怕風險嗎?不怕,因爲美菲抗中,從實質層面看是「打假球」,而北京一向將軍事與經貿切割看待。這從兩岸的ECFA存續問題就看得出來,即便所有臺灣人都拜託大陸中斷ECFA,北京也不見得願意斷。

重點是,美國會不知道嗎?最有意思之處就在於此,華盛頓心知肚明自己的盟友就是中方洗產地的捷徑,但白宮寧願睜隻眼閉隻眼,原因無他,美國市場事實上需要中國商品,而華盛頓政客只需將供應鏈調整到自己盟友,就能假裝沒買「中國製」。

反華不變,買「中國製」也不變,鈔票端穩了,選票端也穩了,這就是拜登政府。

由此可知,爲何習近平對拜登一忍再忍,甚至下一屆美國總統,中方也傾向不希望川普回鍋,因爲拜登的反華,從某種角度來看,從頭到尾就是「打假球」。(作者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