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內卷化的當下,如何看待考試與測評?

在5月15日舉辦的第二屆未來教師發展大會上,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教育測量評價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張生、美國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中國區總經理王夢妍劍橋大學出版社中國區副總經理吳逸翔就“基於精準測評的教師教學改進”話題進行了分享與對話,並回答現場提問。

“我們越來越重視數據心裡也越來越焦慮”

張生在演講開始,便一語中的地指出大衆如今陷入了數據的“泥潭”,“我們越來越重視數據,越來越重視評價,與此同時,心裡也越來越焦慮。在教育上,評價體系也無處不在。”

“我們在不斷地評價學生,不斷地評價老師,但有沒有想過學生的負擔會越來越重”,張生拋出的疑問,正是當下教育內卷化的表象之一。在他看來,只有正確地認識評價,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評價,未來纔有可能不需要再講評價。

在張生看來,身處技術融合的時代,需要大批面向數字世界創造型人才人工智能、大數據這些技術到底在做什麼?張生表示,這些技術已經不再是簡單賦能,它們在發展過程中構建了一個新的數字世界。而數字世界對人、教育和對學習環境的需求都進行了重構,“在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現,有的人在數字世界能言善語,但在物理世界卻沉默寡言”。

數字世界中,學生要如何發展?他們對數字世界的認知和原來對物理世界的認知有無不同?張生說,這些問題都需要大量研究,但目前卻進展緩慢。

對於在數字世界裡,如何看待學生成績這一問題。張生坦言,“其實我們在評價之前,就已知道學生成績的大概比例。”那麼,信息技術要做什麼?他給出的答案是,“要反思我們的評價裡面的評價技術”。

在張生看來,分數往往只是一個表象,背後隱藏着很多信息——學生的成績有不同類型,負擔也有不同類型。而學生的投入和負擔之間,又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教師需要從不同個體的不同素養入手,才能真正明白學生成績背後的真相。而當下最需要的是,保持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

在講求信度效度時,測評將助力學習者和施教者

王夢妍和吳逸翔兩人從自身的職業生涯出發,講述了他們對測評的認識。王夢妍介紹,ETS基於中國本土主要執行和運營兩類產品,一是測評和考試的產品,二是配套的官方學習資料。王夢妍強調,ETS的重點仍放在測評的研發和評價上,“這是ETS這個組織的立根之本,同時我們的使命是促進教育公平,因爲我們一致認爲,雖然測試考試會被賦予很多含義,但它最重要的含義,還是保持教育的公平性”。

王夢妍提到了ETS與新東方合作的學院託福(TOEFL ITP)項目。今年3月22日,新東方作爲亞洲第一家,正式引入了學院托福考試作爲教師英語水平測評工具,旨在進一步助力新東方英語教師發展,賦能學生。於新東方而言,引入學院託福不僅是爲了衡量英語教師的功底水平,更大的意義在於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測評與教學之間的關係。王夢妍評價說:“教師在擁有了測試的相關知識後,就不會將考試孤立看待,而是把測評當作一個過程性的評價,進而以考促學,以考促教。”

吳逸翔闡述了劍橋考試的數據成果。他表示,劍橋不同類別的考試能夠收集到英語學習者的測評數據,譬如年齡國籍英語水平,以及他們在學習英語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等。中國的英語學習者與其他國家非英語母語的學習者相比,拼寫錯誤相對少一些,在代詞介詞的使用上也更加準確,此外,全球英語學習者面臨的困難並沒有太大差異,只在微觀層面上有差別。

因此,在使用得當的前提下,數據便有了用武之地。“我們希望把英語學習者遇到的困難反饋給老師,同時也能給學生制定一些針對性的練習。”吳逸翔介紹了劍橋大學出版社所做的探索,“我們還把測評內容擴展到了英語語言能力外的更多測評上,比如數學邏輯心算等,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給老師展現一個學生更爲精準的水平範圍。”他認爲,數據並非萬惡之源,當它以講求信度和效度的方式被合理利用時,可以讓學習者和施教者獲益。

在之後的現場互動環節中,專家還與觀衆一起,就家長作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樹立怎樣的教育觀、學前教育階段的評估如何展開、英語測評如何適應更多樣的應用場景等問題展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