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拉警報 腸病毒肆虐季節又來到

圖文提供/媽媽寶寶雜誌

文/林奕如 採訪諮詢/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總醫師林孟瑾 指導醫師/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紀鑫 攝影/陳炳煌 演出/媽咪馬珮珮•bobo周瑀澤

季節入春,再過不久,也將迎來炎熱夏季,但這段期間正是病毒流行的尖峰時刻,隨着天氣轉變,腸病毒個案不斷增加,爸爸媽媽也開始擔憂,若是寶寶不小心感染到腸病毒該怎麼辦?瞭解腸病毒特性與傳染途徑,知己知彼,並教導寶寶平時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才能做好正確的預防措施,帶着寶寶一起向腸病毒說「不」!

提到腸病毒,不少爸爸媽媽總是心驚膽顫,深怕年紀還小的寶寶,免疫力尚未發展完全,而遭到感染,進而衍生成重症;雖然腸病毒尚無特效藥可提供治療,但只要在家中靜養,正常飲食,並避免到戶外與他人接觸,還是可以順利痊癒,且演變爲重症的機會也微乎其微。

「腸病毒」的定義馬偕紀念醫院小兒感染科總醫師林孟瑾表示,許多爸爸媽媽會以爲「腸病毒」只是一種病毒,但其實腸病毒並非單指一種病毒,而是一大類病毒的總稱,常見的包括克沙奇A型病毒、克沙奇B型病毒、伊科病毒及小兒麻痹病毒等,共有七十幾型,寶寶如果遭到其中一型病毒感染,定義上就算是罹患腸病毒;之所以會統稱爲腸病毒,是因爲這些病毒都能夠在腸道繁殖引起感染,而不同腸病毒所造成的症狀也有所差異,其實腸道感染症狀只佔一小部分,身體其他部位出現症狀的可能性更大,且得過一次腸病毒,也沒辦法對其他類型的病毒完全免疫,還是有再次遭到感染的可能性,不得不慎防。

流行季節臺灣的氣候表現並不極端,不會出現酷熱或嚴寒的現象,也不像國外四季分明,腸病毒並不會在某個季節完全消聲匿跡,所以其實一整年都會有腸病毒的病例,不過大多會集中在夏季頻繁發生。雖然每年的4~9月份爲腸病毒的流行期,但每一年還是稍有不同,端看各年的氣溫走向,進而可能影響到腸病毒盛行的主要月份。

傳染途徑腸病毒主要會透過飛沫、接觸分泌物糞口造成傳染,如果寶寶平時東摸西摸,碰到腸病毒病患水泡口水糞便食用過的食物,甚至在打噴嚏或咳嗽的時候,吸入空氣中漂浮的腸病毒,都會遭受感染。林孟瑾醫師表示,腸病毒的潛伏期約有2~10天,不過平均約3~5天就會發病,發病前幾天已具有傳染力,產生症狀之後的1個禮拜之內,是傳染力最強的時期,須妥善進行隔離;而且在寶寶康復之後,口腔鼻子及糞便的分泌物,還是會持續排出病毒,口腔排出的病毒可持續1周,糞便排出的則會長達6~8周,1周後雖然傳染力不會這麼強烈,但還是要多加小心。

好發族羣林孟瑾醫師表示,介於0~5歲之間的寶寶,因爲免疫系統不如成人完善,是抵抗力最弱的族羣,加上之前未感染過腸病毒沒有抗體,尤其是3歲以下的幼兒,越容易引起嚴重併發症,爸爸媽媽應避免在腸病毒流行的時期,將3歲以下的寶寶帶到人潮衆多的場所,減少寶寶遭受感染的機會。

危險時期寶寶感染腸病毒後,病情變化較不穩定,可能會出現像是持續發燒、皰疹咽峽炎等症狀,剛發病的前3天是較爲危險的時期,需仔細觀察病情,並將寶寶送至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後才能確實控制病情。

常見症狀林孟瑾醫師表示,腸病毒感染後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有些只是發燒或較不特別的症狀,和一般人所想的不一樣,腸胃症狀其實不多。寶寶可能出現比較特殊一點的臨牀表現,例如「皰疹性咽峽炎」,此病症會導致咽峽(位於喉嚨深處)長出小水泡,一旦水泡破裂,便會引起潰瘍,寶寶也會感到疼痛,讓寶寶變得不愛吃東西,因害怕疼痛而不敢吞嚥口水,造成口水不停從口腔周圍流出,爸爸媽媽必須使用口水巾不斷擦拭;嚴重一點的話,水泡還會蔓延至舌頭及牙齦,若水泡也生長於手掌與腳掌上,或是指縫、膝蓋、屁股之間,就稱爲「手足口病」。如果出現腸病毒的感染前兆,爸爸媽媽就必須立刻帶着寶寶就醫,但腸病毒其實很少演變爲重症,若寶寶不慎遭受感染絕大多數症狀輕微,有9成以上在7 到10 天都能夠自然痊癒。

重症後帶來的併發症腸病毒若演變爲重症,寶寶的腦部、心臟、肺臟及肝臟等器官都會受到病毒感染而發炎,進而造成腦膜炎、肺炎、心肌炎等,對往後的肢體活動可能會造成不便,影響頗爲深遠,但林孟瑾醫師表示,這些病例極少,所以爸爸媽媽也不用因太過擔心而打亂生活步調

治療方式腸病毒沒有專屬的特效藥可供治療,也無需使用抗病毒藥物,只要平時在家多休息、多喝水,過一段時間便能漸漸康復。但是,寶寶如果因罹患皰疹性咽峽炎,造成喉嚨不舒適而不願進食,該怎麼辦?林孟瑾醫師表示,碰到這種非常時期,爸爸媽媽其實應首重寶寶的養分攝取,可以準備一些寶寶平常愛吃的食品,像是果凍布丁等甜甜涼涼的食物,先幫寶寶解除飢餓感,不要強迫他食用較熱的食品,以免寶寶的潰瘍病情更加惡化。若寶寶實在痛到受不了,醫師也會視情況給予口服止痛藥或是噴劑藥物,讓寶寶定時服用,緩解疼痛感

~原文刊載於2012年4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懷孕生活網站閱覽

►►►更多重要內容都在《ETtoday新聞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