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創新的短板在哪裡?

來源:科學網

作者:劉東友澳大利亞研究員,生命科學微生物學領域)

近年來,隨着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日益重視,對科學研究資助力度逐年加大,中國科研設備硬件方面國外溝壑逐漸縮小,中國科研文章數量也顯著增加。但是,中國科研創新的質量與國外同行相比依然存在巨大差距。具體表現在中國科研文章的數量雖多,但引用頻率偏低,而且科技產品的轉化率也不高。此外,相對遜色的科研表現也影響中國大學在世界的排名。考慮到中國科研經費的相對充足和中國科研人員的良好素質,那中國科技創新的短板在哪裡呢?換句話說,究竟是什麼阻礙了中國科研創新的高質快速發展呢?

依我之見,中國科技創新的短板主要在於教條主義的殘餘影響。就象當年本本主義極大地危害井崗山時期的中國工農紅軍的生存一樣,如今教條主義嚴重地阻礙了中國科研創新的高質快速發展。教條主義對中國科技創新的負面影響尤其體現在用人方面的一成不變的條條框框上。比如,中國招聘教授或研究員的主要條件有三:名校經歷,nature/science文章,年齡45歲以下;中國招聘博士後也要求35歲以下;基本不考慮候選人是否有獨特的科研思維與創新主意

以我個人的經歷來說,當年44歲由澳洲美國,從博士後做起。44歲超過了中國博士後的年齡要求,是不可能在中國錄用的。那美國的大學爲什麼收了我呢?因爲項目負責人見我已發表了33篇第一作者文章;他把三年項目計劃電郵過來,我看後告訴他,按他的計劃做不可能達到項目的最終要求。他說,那至少可以得到一些可發表的東西啊。 我說,那也不一定;有些東西,從現有文獻平臺上查看,是沒有發表過,但不一定沒人做過;可能是做完後,沒什麼值得發表的(實際上,>90%實驗結果是是發表不了的);而項目負責人設計的實驗就可能是別人已做過,但沒有發表的。然後,我告訴他,這個項目應該怎樣做纔可能在半年左右時間有所突破。於是,他說,你來吧。果不其然,我去做了半年的實驗,就達到了三年項目的主要目標,2年裡投了10篇稿;我什麼都沒有說,他就給我升了職;在6年時間裡,我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24篇同行審閱的文章,成爲那個學院最高產的員工。當然,項目負責人對他的原計劃仍不死心,找了一個暑假學生按他所設計的實驗做,結果正如我所料,是一些既不能發表,又不能達到項目要求的東西。

50歲時,我從美國回澳洲,在一個生物科技公司核酸甲基化研究(他們收我的主要原因也是由於我發表了不少第一作者文章)。做核酸甲基化研究需要一個關鍵的轉化步驟。公司裡一共6人累計做了40年,將轉化步驟從6小時縮短到3小時,就再也下不去了。我由分子微生物學改行,在8個月內,就將轉化步驟縮短到15分鐘。公司科技主管是這方面的專家,其博士研究也是做的這個,知道後,是既高興(這個困擾多年的問題終於解決了),又痛恨(這個看似複雜的問題,解決的方案竟如此簡單,而他們幹了那麼多年都未能破解)。

52歲時,我走訪了國內某重點研究所。儘管我有不少獨特的科研創新主意和成果,但所裡人事的最後私下給我交了底:他們招高層次科研人員,並不指望新來人員能搞出多少科研創新,而是要靠新來人員爲所裡儘快吸引到更多的經費。而要吸引經費,名校經歷(或院士頭銜)和nature/science文章是缺一不可的。

大家知道,遵義會議是中國革命轉折點里程碑。遵義會議決議完完全全地清除了教條主義的影響,從此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當前中國科研創新,在面對國外科技封鎖和圍剿的嚴峻形勢下,迫切需要摒棄教條主義的殘餘影響。我期待中國科技界的” 遵義會議決議” 早日誕生,從而徹底地抽去阻礙中國科研創新高質快速發展的短板,讓中國科技創新的帆船插上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