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國正式簽署RCEP 美媒"羨慕嫉妒恨":不包括美國
(原標題:美媒“羨慕嫉妒恨”)
RCEP這個全球最大自貿協定的簽署,讓遠隔萬里的美國等西方媒體表現出“羨慕嫉妒恨”的複雜心態,因爲它“不包括美國”。
圖片說明:15日,第四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通過視頻方式舉行。東盟十國以及中、日、韓、澳、新等15個國家正式簽署RCEP,標誌着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
美國彭博新聞社稱,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亞太國家打造世界最大經濟圈,“是中國過去十年尋求更大程度經濟一體化的勝利”。
“中國倡導的RCEP簽署對美國構成挑戰”,《紐約時報》稱,RCEP的簽署“有助於鞏固中國在該地區經濟主導強國的形象”。報道引述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洛夫麗的話稱,RCEP將鼓勵全球公司盡力避開特朗普徵收的高額關稅,將工作繼續留在亞洲而不是轉移到北美。報道稱,RCEP的簽署表明“世界其他國家不想再等美國了”,美國出口商可能逐漸失去陣地。
報道感慨,曾幾何時,美國希望通過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目前改名爲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即CPTPP)展示自己在亞太經濟領域的領導地位,並將中國排斥在外,但特朗普上臺後退出了TPP,而拜登迄今對是否重返CPTPP不置可否。目前尚不清楚拜登上臺後美國將如何應對,但不論民主黨或共和黨內都存在強大的反對聲音,理由是這會令美國企業受到“外國不公平競爭”。分析人士普遍認爲,拜登不太可能在上任之初將重返CPTPP作爲優先任務,因爲他必須優先應對疫情。
路透社稱,在RCEP不同尋常的在線簽字儀式上,15國領導人站在自己貿易或商務部長身後見證簽字,然後以勝利姿態向攝像機展示了這些協議。由15個亞太經濟體15日正式組成了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這是一項“由中國支持的自由貿易協定,但它不包括美國”。報道還稱,在亞洲對美國參與本區域活動的質疑中,RCEP對美國構成進一步打擊。現在,不論RCEP或新版TPP(即CPTPP)都沒有美國,號稱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美國缺席了這兩個覆蓋地球上經濟增長最快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
對於美國等西方國家擔憂受到RCEP的挑戰,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陳鳳英認爲,RCEP從一開始就不是爲了挑戰美國,而是爲了亞洲自己的發展。RCEP的簽署是“在東盟主導下,各方積極推進”的結果。“小馬之所以能拉動大車”,其原因正是中國領導人所說的“大家的事情大家辦,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辦”。
來源:本報駐外特派特約記者 胡博峰、蕭達、陶短房/本報記者 胡錦洋、陳康、王偉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與南亞研究中心秘書長、人大重陽客座研究員
談了八年的RCEP終於衝線!
RCEP由東盟十國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共同參加,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這項協定將涵蓋約35億人口,GDP佔全球總量的1/3,所涵蓋區域也將成爲世界最大的自貿區。
RCEP的簽署對區域經濟發展意味着什麼?會給中國帶來哪些機遇?遊離於RCEP之外的印度意欲何爲?
圍繞這些問題,觀察者網專訪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與南亞研究中心秘書長劉宗義。
【採訪/吳立羣】
觀察者網:RCEP談判可謂是漫長而曲折的。在當下這個特殊的時間點,哪些因素使得各方能夠凝聚共識,最終下定決心簽署RCEP?
劉宗義:相關成員國去年就已經明確,今年一定要籤RCEP。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各國經濟都受到嚴重衝擊。亞太地區的國家都有穩定供應鏈、產業鏈的需要,都盼望RCEP的達成,能使自己的經濟得以迅速恢復。這是一個背景。
另一個背景就是所謂的“逆全球化”。逆全球化進程從前幾年就開始了,在美國、印度這些國家看來,它甚至是一種“去中國化”的過程。面對這種經濟逆全球化的過程,大家都覺得必須把這個事情搞成。
在經濟全球化遇到逆風浪的同時,地區經濟一體化獲得發展。在逆全球化的背景下,北美、歐洲都在推波助瀾,並且這些地區之間也在進行跨地區的合作。所以,對於亞太國家來說,推進地區經濟一體化十分必要。
簽署RCEP還有一些主要推動國家的因素。奧巴馬政府時期提出TPP,將中國排除在外,所以我們中國特別希望推動RCEP,對於我們中國來說,它是抗衡TPP的一個途徑。如果拜登上臺,美國有可能重新加入CPTPP。在這種情況下,達成RCEP就很有必要。這是我們戰略上的一個考慮。
對於日本來講,日本也希望加強和亞太國家的經濟合作,特別是中國,因爲中日之間沒有自貿協議,而RCEP實際上是中日之間的第一個自貿協議,儘管它是多邊的。
對東盟國家而言,因爲這些年與中國的經濟相互依賴逐漸增強,他們也擔心這種價值鏈和供應鏈的穩定性。特別是在疫情之後,中國作爲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這些國家的行爲,使得他們對中國感到更加放心,也更願意簽署這類協議。
另外,澳大利亞、新西蘭也有意願。特別是澳大利亞,現在抱怨中國對他實行經濟制裁。如果RCEP通過了,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貿易也更有保障。
總的來說,RCEP對於各個成員國來講都是一種保障,也是維繫地區、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穩定的一種保障。
當地時間2019年11月4日晚,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泰國曼谷出席第三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圖自新華社。
觀察者網:在我們的“十四五”規劃中,“雙循環”是個關鍵詞。如果RCEP成功簽署,在“雙循環”的層面上,會給我們提供哪些機遇?
劉宗義:我們爲什麼提雙循環?一是面臨國際局勢和環境的變化,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經濟發展已經是內需驅動爲主了。我們當然還要繼續擴大內需,但是我們的消費在GDP中佔比已經相當高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外部的經濟交流,更多是對內部經濟發展的補充。
當然這個補充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們中國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並且繼續提高我們的開放水平。而RCEP是中國繼續開放的一個證明,也是中國向外界繼續開放的一個步驟。協議簽訂之後,對我們原材料的供應和我們的出口市場也提供了更大的保障。
觀察者網:去年,印度宣佈退出RCEP。遊離在RCEP之外,對莫迪和印度而言,意味着什麼?
劉宗義:這意味着印度將失去一次關鍵的融入全球化進程的機會。中國過去40多年之所以取得經濟上的巨大成功,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主動擁抱、融入經濟全球化。通過我們的改革開放政策和外部資金技術的輸入,通過我們自己的辛勤勞動,取得了這些年的經濟發展成就。
但是對於印度來講,情況很不一樣。去年我們分析印度退出RCEP的原因時,一個認識是印度國內很多利益集團反對這個事兒,他們想要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害怕本行業受到外部衝擊,所以反對印度加入RCEP。莫迪和印度人民黨爲了確保選票,只能做出讓步。剛開始我們是這麼理解的。
當然,他做出這種選擇跟此前提出的“印度製造”、“自力更生”口號是密切相關的。他們害怕本國市場受到中國和東南亞商品的衝擊,因爲他們的工業製成品沒法跟這些國家的工業製成品競爭,所以印度要確保自己的工業化和產業發展,確保國內市場。
當時,我們就看到蘇傑生和印度商工部長高耶爾一個勁兒地在國際場合批評中國,說中國跟印度之間的這種貿易逆差是不公平的。而中國在RCEP當中佔據核心地位,這更是印度不可接受的。
但是,從去年到今年這一整年印度對中國所採取的外交政策,和他們所推動的“去中國化”進程來看,我覺得印度可能是有更深遠的戰略考慮。他的戰略考慮是希望跟中國脫鉤,他不想融入以中國爲中心的這種區域一體化,他想另立門戶,在美國和西方的幫助下,建立一條新的能夠取代中國的價值鏈和產業鏈。
我們看到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後,美、日、澳、印加上韓國、越南、新西蘭這些國家的外長每兩週開一次會議,他們討論的不光是如何應對疫情,更重要的一個事項是如何在中國之外建立一條更加安全更加有彈性的價值鏈和供應鏈。
印度所採取的政策是在國內提供優惠的土地稅收政策,吸引外來投資者,然後遊說在中國的那些跨國企業,把他們的生產鏈條轉移到印度。
如果結合這些來看,印度之所以選擇退出RCEP,對他來說可能是一個重大的戰略選擇。印度企圖利用中美之間的矛盾,利用中美貿易戰,推進“去中國化”的進程。甚至有時候印度還會主動帶節奏,引導着美國進行“去中國化”。
在中、美、印的大三角關係當中,印度覺得自己類似於20世紀70年代中國在中、美、蘇關係中的那種角色。他期望和美國合作,共同遏制中國。然後在此過程當中,博得美、日、歐的政治青睞,獲取這些國家的資金技術援助,幫助他發展自己的製造業並取代中國,建立起以印度爲中心的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
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從辛格政府時期就已經有了,現在在蘇傑生等人的鼓動下極力推進。這對印度的發展而言,可能是一個巨大的錯誤。從這個方面來講,莫迪和蘇傑生可能會成爲印度的歷史罪人。
莫迪與特朗普,圖自新華網。
觀察者網:確實,印度一直想在RCEP中淡化中國的存在感,甚至想拉日本一起“攪局”。現在,我們也看到日媒的報道說,日本正主導推動在協議內,讓印度幾乎可以無條件隨時加入RCEP。
劉宗義:對,因爲對於日本來講,他當初把印度拉進來,就是爲了制衡中國。可後來印度自主選擇退出,並且印度不僅自己退出,而且還遊說日本也退出。當下日本是希望印度能夠加入。印度現在不加入,將來要想加入可能更加麻煩,需要的標準會更高。
觀察者網:錯過了RCEP這個搭經濟順風車的時機,印度後續還有機會嗎?
劉宗義:印度如果現在失去了RCEP這個機會,今後將沒有更多的機會加入其他的這種區域經濟化一體組織。在這個地區除了RCEP,還有CPTPP,CPTPP的標準比RCEP還高。
當初美國在設計TPP的時候是沒有印度的位置的,奧巴馬政府的TPP是不包括印度的。甚至中國建議邀請印度加入APEC,美國都拒絕。就此也可以看出美國人對印度的真實態度。
印度這個市場確實是看起來很大,但實際上,很多印度人只是在維持基本生存的狀態下生活。他們的消費能力沒那麼強,這個市場非常的保守封閉。
印度瓦拉納西,遊客在遊覽恆河。圖自新華社。
並且,印度一向在國際組織當中表現平平,有時候甚至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就這一點來說,印度不加入RCEP,對於RCEP的發展可能是一件幸事。因爲如果印度加入進去,又形成一種內部阻礙的話,這個組織可能會被“去功能化”,沒法正常運轉。“上合”和“金磚”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在很多問題上都沒法做,就因爲印度反對。
15國正式簽署RCE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