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藥企去哪裡找原創新藥?

在中國創新藥行業從快速跟隨(fast-follow)的仿創階段走向同類首創(first-in-class)、同類最佳(best-in-class)的原創階段過程中,原創新藥從哪裡來始終是個問題。在生物醫藥行業結束了上一個紅利期之後,這個問題變得愈發突出。

在11月17日下午的第二屆浦江生物醫藥源頭創新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丁健介紹,2013-2022年近十年間,全球原創新藥中,美國、中國、日本、歐洲的佔比分別爲69.1%、1.8%、13%、16.1%;截至目前,中國也還沒有出現一個得到國際公認、產生重大社會經濟效益的藥。

以他自身從事研究的腫瘤藥領域爲例,自本世紀初到2022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累計批了抗腫瘤新藥200餘個,中國批了約100個出頭,但在這些藥物裡,美國獲批的新藥基本都是同類首創(first-in-class),而中國大約只有35個是同類首創,其大部分還是由跨國藥企帶來中國註冊的產品,中國真正自研產品只有個位數。

丁健認爲,中國原創新藥能力薄弱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缺乏原創理論,二是缺乏原創技術。另外,科研轉換率低也是國內生物醫藥產業長期的問題。據《中國生物科技成果轉化藍皮書(2024)》,在生物藥相關專利轉化率方面,近十年中國生物藥專利轉化率爲5.6%,美國生物藥專利轉化率爲21.63%。

不過,在腫瘤藥領域內,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已出現一些亮點,比如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CAR-T)。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執行會長宋瑞霖在論壇上提出,目前,在CAR-T領域內,中國獲批產品在數量上超過美國,在全球累計獲批的12個產品中,中國批了一半。他還表示,允許醫療機構對細胞藥物IT實驗數據用於註冊的政策幫助了CAR-T領域快速發展。

‌在國內,復星凱瑞(復星凱特)、藥明巨諾、馴鹿生物、‌合源生物、科濟藥業、傳奇生物‌均有CAR-T產品。復星凱瑞的阿基侖賽注射液(奕凱達)和藥明巨諾的瑞基奧侖賽注射液((倍諾達)是國內最早獲批的產品。

另在今年8月,重慶精準生物的pCAR-19B細胞自體回輸製劑(普基侖賽注射液)的新藥上市申請擬納入優先審評,用於治療3-21歲患有CD19陽性復發/難治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患者。目前,國內尚無治療兒童、青少年復發/難治性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CAR-T產品。

針對CAR-T領域,丁健指出它們也存在“卷”的問題——臨牀產品都基本聚焦在前面20%的靶點上,包括PD-1、PDL-1、ADC、GLP-1類產品,也包括細胞治療,“它們絕大部分都集中在BCMA多發性骨髓瘤、瀰漫性的大B淋巴細胞瘤,這也是目前存在的一個很大問題。”

過去,國內曾藉助政策紅利吸引了一批有海外從業經歷的科學家回國創業,同期誕生了大量創新藥企;也依靠License-in(授權引進)模式引入了一系列在研產品,並推動了不少藥品的獲批上市。

其中,中國創新藥行業也醞釀出了不少潛力產品。例如,首個與國際知名品種開展“頭對頭”臨牀試驗的分子、首個十億美元分子——百濟神州BTK抑制劑澤布替尼(百悅澤),其在2023年實現了13億美元的全年銷售額。今年9月,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單抗注射液(依達方)“頭對頭”擊敗帕博利珠單抗注射液(可瑞達/Keytruda,K藥)。

邁入資本寒冬之後,如何提升國內藥企的原創新藥能力依舊是個問題。針對此問題,丁健認爲,創新有不同的層次,就當下而言,快速跟隨(fast-follow)仍是主要途徑;在人工智能、新的遞送系統等應用下,可爲藥物開發帶來突破。他建議,產業可嘗試突破從前被認爲不可靶向的靶點,也建議開展探索聯合用藥。復星國際董事長郭廣昌提出,創新一定要從需求出發,一切都要圍繞着在臨牀醫學中尚未被滿足的患者需求,同時堅持全球化發展。

對於創新藥而言,藥價和商業化問題也是產業關注點。此前,‌和黃醫藥呋喹替尼在美定價是中國售價的24倍、君實生物特瑞普利單抗美國售價也大幅高於國內的現象均引發過關注。對於此類問題,BCG董事總經理、全球資深合夥人、中國區執行合夥人吳淳提出,現階段中國創新藥還是要依靠出海來實現商業價值,中國市場能否更好地反哺中國創新藥值得探索。

宋瑞霖則表示,“醫藥行業本身並不需要多少資金從政府手中推出,但我們希望有寬鬆的政策,那就是鬆綁”。宋瑞霖認爲,仿製藥和創新藥的產品定位不同,前者須保證老百姓能用得起,後者要保證老百姓要能用得上,若是隻靠醫保沒有辦法支撐創新,就要爲商保留出空間。另據他介紹,“從中央的領導到各部門對商業補充醫療保險設立已經達成共識,現在是如何操作(的問題),商保接續保險、商保獨立保障體系將成爲未來生物創新藥巨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