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鞏帶孫子鬥地主引爭議,別當"相聲"一笑了之

一涉及教育問題,就能迅速引發討論,這不,相聲演員馮鞏就被“特別關注”了。10月20日,馮鞏在個人社交平臺發佈了一則帶5歲孫子“鬥地主”的視頻結果網友指出教育方式存在問題。

視頻中,馮鞏與孩子一邊鬥地主,一邊談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孩子嫺熟地出牌和機智地應答,引來網友圍觀。大多網友都對孩子的表現讚歎有加,並喊話“快點接你爺爺班,春晚見”。不過,也有網友質疑,“不要教下一代打牌”“整天教孫子玩這個,可以預見將來”。

這已不是馮鞏和孫子拍攝的第一支短視頻了。在其發佈的視頻中,有不少都是與孫子的合拍。今年6月,馮鞏發佈的一段爺孫互動的視頻中,其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教孫子認識家庭人物關係,結果在問到“爸爸的爸爸叫什麼”時,孫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鞏哥”;在另一段視頻中,孫子吃飯時有些飯粒掉在了桌子上,馮鞏隨即教起了《憫農》,並談到節約糧食的問題……

不難看出,在馮鞏發佈的這些視頻裡,“鬥地主”和吃飯一樣,其實更像是一個教育場景載體,不過是想借此告訴孫子一些道理、生活常識科學知識。孩子的機智對話以及馮鞏作爲相聲演員特有的“抖包袱”,常常會讓視頻產生一種莫名的喜感,如果只注意到像段子一樣的笑料,顯然對視頻的實質內容理解不足。同樣,當個別網友質疑其鬥地主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時,就像寫作文跑題了一樣,沒抓到重點

評論可以跑題,但輿論不能跑偏。此話題能迅速引發網友關注,不僅說明大衆對教育問題特別關注,還因爲這類評論有一定的現實土壤,極易“帶偏”其他人。因而,我們不能把這僅僅當成“相聲”一笑了之,更要視爲教育問題來加以探討。

部分網友之所以反對教孩子鬥地主,無外乎在一些人的思維裡,鬥地主是一種賭博遊戲,會錯誤引導孩子。不過簡單將鬥地主等同於賭博,是一種狹隘的認知,也可說是一種偏見。道理很簡單,不想賭博的人,任何遊戲都不能成爲賭博的途徑;想賭博的人,一隻手都能成爲賭徒工具。與其擔憂孩子鬥地主,不如抓住問題的關鍵,好好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人生觀價值觀

鬥地主作爲一種遊戲方式,其實是一箇中性詞語,和下圍棋、下象棋並無二致,關鍵在於人們如何看待和運用。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可以賦予遊戲意義和價值的,就如網友所說,鬥地主不僅可以幫助孩子認數字,還能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是一種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

因而,談論馮鞏教孫子鬥地主的教育方式,還得回到教育的本質上來。教育是爲了培養人發展人,教育的關鍵在“人”。顯然,質疑其教育方式的網友,更注重教育模式而忽略了個體差異。在他們的認知裡,教育模式是固化的,是有跡可循的,比如課堂上的你講我聽、課外培訓班等;孩子成才也是固化的,是有共同目標的,比如考名牌大學、進知名企業等……這些人思維深處邏輯是,孩子培養需要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式進行,而非按孩子自身特徵有所差異的發展。

實際上,教育是一門十分講究藝術學科,不僅要看到個體的差異性,更要遵循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原則。教育方式更不應侷限在一種固定模式之中,而應該有多種途徑與多種方式。因而,將教育的重心放在鬥地主上,難免有重術輕道的教條主義之嫌。家長們大可不必在“術”上執着,束縛孩子的多樣性成長。

經此一事,希望我們都能反思和認識教育的更多含義,也希望類似話題不再引起人們的特別關注。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黃秋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