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宏觀經濟治理(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科學有效的宏觀經濟治理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客觀要求,也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從全局戰略的高度,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提升宏觀經濟治理能力作出系統安排,明確了完善宏觀經濟治理的戰略方向和重點舉措,充分體現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順應了新發展階段要求,對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落實好這一戰略部署

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

《建議》指出,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爲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爲主要手段,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緊密配合,目標優化、分工合理、高效協同的宏觀經濟治理體系。這對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總體框架、主要功能、分工層次作出整體設計,更加強調各類調節手段的協調配合,旨在爲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地發揮宏觀經濟治理效能提供機制保障。

着力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運用接續的中長期規劃指導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國家戰略目標、戰略任務和戰略意圖的實現,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獨特優勢,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一是健全目標鮮明、層次清晰、功能明確的國家發展規劃體系,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階段性發展任務,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建設,統籌發展與安全,強化專項規劃、區域規劃、空間規劃、地方規劃與國家總體發展規劃的有機銜接,突出規劃的戰略性、系統性。二是充分體現新發展理念,突出高質量發展目標引領,科學設置目標任務,增強國家中長期規劃對年度計劃、公共預算、金融信貸、國土開發、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的引導功能和統籌功能,實現宏觀經濟治理目標和手段有機結合,提高規劃的引領性、指導性。三是創新規劃實施機制,加強規劃實施的推進、協調和執行能力,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充分運用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對規劃實施情況開展監測評估,推動國家戰略得到有效落實,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

着力完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手段。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一是更好發揮財政政策的再分配功能和激勵作用。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更好發揮中央、地方和各方面積極性,加大對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財政支持力度,增強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科學實施結構性減稅降費,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二是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健全基礎貨幣投放機制,完善中央銀行利率調控和傳導機制,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強化有效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能力和逆週期調節功能,加強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和金融市場監管的協同性,增強金融政策普惠性,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着力健全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緊密配合機制。把握我國新發展階段經濟形態的深刻變化,促進就業、產業、投資、消費、環保、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構建更加高效的宏觀政策供給體系。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把穩定和擴大就業作爲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目標,加大對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的支持,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突出產業政策的戰略引導作用,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對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的支持,加強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協同。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着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以有效投資穩定總需求、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多措並舉激發社會資本投資活力。完善促進消費的政策體系,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大力改善消費環境,激發消費潛力、解除後顧之憂,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實施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區域政策,完善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推進實施機制,統籌區域分類指導和統一市場建設,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區域發展體系。《建議》把環保政策納入宏觀經濟治理政策範疇,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重要創新。要完善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政策體系,健全環境質量標準,推進綠色技術創新,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的剛性,使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內化於經濟社會發展。

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

《建議》指出,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制定和執行機制,重視預期管理,提高調控的科學性。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搞好跨週期政策設計,提高逆週期調節能力,促進經濟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內外均衡。這是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和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政策制定到執行全鏈條管理的角度,對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針對性、協同性、時效性和執行力提出更高要求。

完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在健全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基礎上,完善宏觀經濟政策的綜合協調機制,使宏觀經濟治理目標制定和政策手段運用保持統一連貫協同,形成治理合力。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充分發揮經濟綜合部門的統籌協調作用,強化總量性指標與結構性指標的有機銜接、約束性指標與預期性指標的統籌,實現財政、貨幣、就業、環保等各項政策手段的優化組合、協同發力,更加靈活有序高效服務於宏觀調控大局。加強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協調,中央層面在搞好宏觀經濟政策頂層設計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地方實際和差異性,有效激發地方積極性,形成上下良性互動;地方層面要強化對宏觀經濟政策的理解和傳導,自覺響應和貫徹宏觀政策意圖,提高執行落實能力。加強政府市場主體之間的協調,完善市場主體參與宏觀經濟政策的機制,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要充分聽取企業意見,瞭解各類市場主體訴求,健全宏觀政策的市場反饋機制。

完善預期管理和市場行爲引導機制。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動態管理,把預期管理作爲宏觀經濟治理的重要內容,針對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加以調整完善,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增強政策連續性、應變性、可預期性。完善市場主體引導機制,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技術、標準等手段,更多依靠市場機制和社會協同力量,維護經濟運行的穩定。健全宏觀經濟政策和市場信息權威發佈平臺,定期發佈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報告。增強宏觀經濟政策透明度,加強政策意圖宣傳解讀,及時解疑釋惑,迴應社會關切,穩定市場預期。

完善跨週期政策設計和逆週期調節機制。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根據國家戰略部署實施情況和形勢變化,持續開展重大問題研究,加強中長期、跨週期宏觀經濟政策預研,增強宏觀調控的前瞻性,着力提高逆週期調節能力。強化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針對經濟運行中週期性和突發性等不同情形,分類研究政策措施,形成綜合性應對預案和專項應對預案。

完善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適應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爲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需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宏大順暢的國內經濟循環更好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增強國際競爭力。積極主動參與國際宏觀經濟政策溝通協調,堅定捍衛國家經濟主權,提高應對複雜變局的能力,努力營造有利的外部經濟環境。依託共建“一帶一路”和多雙邊合作機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多邊主義,推進經濟全球化,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反對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制定更加公平合理、更加自由便利的國際經貿規則。

提升宏觀經濟治理能力

《建議》指出,加強宏觀經濟治理數據庫等建設,提升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治理能力。推進統計現代化改革。全面提升宏觀經濟治理能力,既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本質特徵和市場經濟一般規律,認真總結歷史經驗,合理借鑑國外有益做法,不斷完善現有宏觀調控工具,又要順應數字經濟、數字社會發展趨勢和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要求,善於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充分發揮大數據等新技術的輔助作用,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和科學化水平。

提升政府科學調控能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也是完善新時代宏觀經濟治理體系、提升宏觀經濟治理能力必須始終遵循的要義。現代技術手段是提升宏觀經濟治理效能的有力工具,但不意味着可以替代和削弱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競爭激勵功能。提升宏觀經濟治理能力,仍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配置和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更好發揮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等職能作用,持續完善平等准入、充分競爭、公正監管、有序開放、誠信守法的營商環境。提高法治化、國際化水平,保護各類市場主體合法權益,維護公平競爭,堅決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爲。以科學適度的宏觀調節促進經濟總量平衡、結構優化、內外均衡,及時有效彌補市場失靈,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更好結合。

提升宏觀經濟監測預警和風險防控能力。針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加強基於大數據的經濟監測預警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經濟景氣預報體系。逐步實現宏觀經濟信息管理的網絡化、智能化,研究優化能夠更好反映高質量發展的先行指標。加強跨部門跨地區信息交流共享,強化各領域苗頭性傾向性潛在性問題研判,主動引導和穩定市場預期。加強風險防範和應對處置能力,完善國家戰略資源儲備體系,重點加強財政、金融、房地產、重要資源、生態環境等方面的風險防控。建立外部風險衝擊預判預警制度,加強不同領域監測預警系統的協同聯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提升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治理能力。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最新成果,擴大其在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中的應用,是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和科學水平的重要途徑。加快建立宏觀經濟治理基礎數據庫,建設全國一體化大數據共享交換平臺,發揮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手段的輔助決策作用,實現對經濟運行動態和結構變化的實時跟蹤,提高市場分析、形勢研判、政策模擬、效果反饋能力,增強時效性和精準度,爲宏觀經濟治理提供有力支撐。適應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創新統計理論、統計制度和統計方法,不斷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更好發揮統計監測分析和統計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