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昨天發佈的芯片 爲什麼可能改變科技圈?
蘋果在北京時間11月11日凌晨開了一場發佈會,發佈了搭載最新自研M1芯片的 Mac mini 、 MacBook Air和13寸的 MacBook Pro 。
關於這三臺新電腦,這會兒大家應該已經從各個地方都足夠了解了。
不過呢,如果你看了發佈會,應該也能感受到,這次的主角其實並不是它們,而是它們身體裡的 M1芯片。
這兩天大家討論的無非也是「 蘋果全繫上 ARM 」啦,「 英特爾被暴打」啦這些說法。
這些說法都沒錯,不過關於這塊小小的芯片,差評君還有一些想和各位聊一聊的:
在那一場短短40多分鐘的線上發佈會裡,蘋果到底做了什麼?
在我們的一般印象裡,大部分人的電腦 CPU 用的不是英特爾就是 AMD 的。
AMD 和英特爾設計生產的 CPU 的指令集架構是英特爾發明的,被稱爲 x86指令集架構。
雖然最近在市場上這倆打得火熱,但 AMD 和英特爾有許多 x86的交叉專利,一起在全球個人電腦市場上玩兒開心農場。
指令集是什麼?就是計算機軟件使喚這些芯片做運算時,所用的計算機語言。
在以往,蘋果的 Mac 系列產品也不例外,無論是桌面電腦還是筆記本,用的都是英特爾的 CPU 。
而在移動端,則是另一個指令集架構—— ARM 的天下,我們熟悉的高通、三星、華爲,以及蘋果等後起之秀都在這個陣營裡。
蘋果這次做的事情,就是將以前用英特爾 x86芯片的電腦,都給換成用自家 ARM 架構芯片 M1 。
不同指令集架構的芯片,幾乎對應了一套不同的軟件生態,從英特爾換 AMD 簡單,但是從英特爾換成 ARM 架構的 M1麻煩可不少。
爲什麼蘋果要做這麼麻煩的事情?
事實上蘋果不是第一次這麼幹了。。。
在2005年的 WWDC ,喬布斯宣佈蘋果公司生產的電腦會從 IBM 的 PowerPC 芯片改爲使用英特爾的 x86架構芯片。
沒錯,這個 PowerPC 就是當年的 Xbox 等遊戲主機在用的那個 PowerPC 。
坊間傳言喬布斯當時對這個決定糾結了很久,因爲英特爾的 x86架構用的是 CISC ——複雜指令集。
而與之相對的 PowerPC 用的是 RISC ——精簡指令集。
CISC 需要用大量簡單指令來指揮電腦做事,優點是靈活和完善;RISC 是把一些常用的指令集包裝好,用少量指令來指揮電腦做事,優點是輕鬆高效。
雖然現在這兩者孰優孰劣各有討論,有些技術甚至混搭起了 CISC 和 RISC 。。。
但在當年業界不少人覺得 RISC 比較優越,喬布斯也不想「 越用越回去了 」。
可是 PowerPC 實在是太不給力,性能迭代拉垮擠牙膏不說,功耗也壓不住,當年的 Power Mac G5蘋果電腦還用上了風冷 + 水冷。
而且壓不住的不止是功耗,還有價格。
再看看隔壁英特爾,性能高功耗低,迭代還快。。。
一咬牙一跺腳,蘋果就這麼和英特爾稱爲了緊密合作夥伴。
看完了上面的故事,你大概明白蘋果這麼折騰的理由了:老夥計的產品不能再滿足需求了,爲了追求性能功耗性價比,換新的吧。
英特爾當年是給力的代名詞,近幾年我和你說「 牙膏 」兩個字,你馬上能反應過來我在說誰。。。
儘管這兩年英特爾有些醒悟,但蘋果可不只是醒悟那麼簡單了。
再把時間放回10年前,蘋果公司啓動了一個項目—— Apple Silicon ,自己研究 ARM 架構芯片。
一方面來說,蘋果當時覺得移動端生態是未來,而低功耗 ARM 架構很適合智能手機,而且用的還是 RISC 架構。
於是我們看到蘋果藉着 iPhone 的爆炸銷量,順勢成爲了最有錢的科技公司之一, A 系列芯片在移動端地位超然。
另一方面,蘋果不想再受制於芯片合作商了,他們不想因爲別人擠牙膏而沒辦法做出想做的產品了。
於是在前天,他們發佈了 M1芯片,並且逐漸替換掉了入門款 Mac 上的英特爾。
這是什麼感覺呢?本來 ARM 架構的芯片優勢在功耗上,放手機上夠用,但性能可以乾死現在的 x86的話還得再等等。。。
結果蘋果在2020年率先發布了這樣一款性能足夠強,功耗還低的芯片,小夥伴們都驚了。
之前有沒有其他人覺得 ARM 能耗比優秀,嘗試做 ARM 電腦的?
有。
微軟幹過,但失敗了,只能跑32位軟件不說,根本沒有好用的硬件設備。
差評君就是當年運行 Windows RT 的首批產品—— Surface RT 的受害者,有圖爲證,懂的都懂,我先去哭一會兒。
沒有好用的硬件產品,啥都不好使。
惠普、戴爾、華碩。。。等等一衆 OEM 到底是看你微軟臉色還是看英特爾臉色?( 微軟後來也明白過來了重要性,各種 Surface 系列產品開始跟上 )
但蘋果不一樣啊,硬件生態全部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
不僅如此,蘋果產品做架構遷移的時候,對開發者非常友好:Universal 幫助開發者簡化編譯, Rosetta 幫助還沒來得及遷移的軟件先在新電腦裡用起來。
當年 PowerPC 轉英特爾 x86就是這麼幹的,如今 x86轉 ARM 也先把準備工作做好,迎接開發者。
說完蘋果爲什麼要上 ARM ,爲什麼能成功用上 ARM ,咱們再聊聊蘋果到目前爲止到底做了什麼。
Mac 換 ARM 芯片,策略和開發者生態做好了只是輔助,最關鍵的還是性能到位。
而 M1強就強在,蘋果先給它定好了一個功耗標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推性能,明明有功耗限制的大前提下,還愣是推出了前代英特爾產品的好幾倍算力。。。
呈現在結果上,就是我們可以買到性能和續航都吊打前入門款的新版 Mac 。
你可能會說它挑的對手太弱了,但問題是搭載 M1以後的入門款 Mac ,能耗比大幅提升,價格依然是入門款的價格。。。
說實話,差評君現在最好奇的是,假設蘋果把功耗限制拿掉,做在不考慮續航的 iMac 和 Mac Pro 裡,它的性能會是個什麼水平?
放開了手腳和英特爾、 AMD 打,又是個什麼情況?
這個只能看明年的發佈會了,到時候芯片是不是 M 系列都不一定。
突破 ARM 以往性能是一方面, M1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就是高集成性。
這本身也是 ARM 系列芯片很流行的特點,把 CPU 、 GPU 、內存等計算機組建做在一塊板子上,封裝成 SoC 。
據蘋果在發佈會所說,這麼做會顯著提升數據在內存間轉移的效率,對速度和功耗都有不少提升。
但,高度集成的缺點也很明顯:要壞一起壞。
說白了就是可維修性也許不高,稍微哪個部分出了問題就得整個換掉。
除了以上兩個方面,還有個很有趣的思考:對於需要更高 GPU 性能的高端機器,蘋果會怎麼處理?
我更期待 ARM 版的 Mac Pro 什麼時候會到來了。。。
但總而言之,蘋果產品以後的體驗會更加一致,因爲現在終於連 Mac 的芯片都是自己做的了。
最後,我們來想想接下來蘋果產品會發生什麼。
因爲和手機越來越接近,也許 Mac 電腦可以用上 FaceID 和5G 。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一個印象:
電腦是需要關機或者重啓的,而智能手機卻很少需要這麼做。
如今,電腦用上了和手機一樣的架構,有了媲美手機的續航,說不定以後都不用關機了?
同時,因爲蘋果所有產品從最底層開始都會變得高度一致,也許以後你的所有蘋果設備會變得高度一體化。
iPad 上的事情做一半換 iPhone 處理,回頭扔電腦上修改,無縫銜接,它們唯一的區別就是屏幕大小和鼠標鍵盤觸控板不同。
合着這是把鴻蒙的思路提前完成了?
同時,現在人們都在熱烈討論 Mac 可以用 iPhone 和 iPad 的 App ,是不是反過來,以後 iPhone 和 iPad 也能反過來做 Mac 的事情,無非就是卡了一點?
還是回到 M1的核心賣點——能耗比上來看,這東西塞進一個頭盔裡做 VR/AR 頭顯豈不是挺香?
總之,能打的 ARM 個人電腦被蘋果搗鼓出來以後,可能性其實是相當無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