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新報/兩岸薪酬差異擴大 中國更全面吸納臺灣人才
熟悉兩岸市場的人大概會明瞭,白領員工方面,臺灣市場的薪資是比香港、中國市場要低的,不論是工程師、行銷人員,只要在北上廣等大都會,一線、二線公司的僱用薪資,都會比臺灣市場還高出不少。
所謂的領 Global Pay,這種一流的薪酬,過去在亞洲是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工作容易實現,而這幾年中國蓬勃發展的速度,現在是到了中國市場會更快實現。到底兩岸三地薪酬差距是多大呢?
而你本來覺得自己就很高的薪資,在不同的市場又會有不同的水準。《科技新報》 分析,以人力資源調查報告來看,Adecco 的強項在 Headhunter (獵人頭,幫企業找中高階人才),而 Towers Watson 的薪資調查爲市場指標,可以看到兩岸三地不同類別、不同業種的實際薪酬數據。當然啦,主要的調查目標會偏向規模較大的公司,因此數字上會比較高一些,但他們調查的各企業薪酬其實也很全面,平均數值仍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而不論是兩岸三地,都可以顯著地發現,文科專業畢業生或人才,就是薪酬排行的倒數,真正有好的薪酬,會集中在商科、工程、管理、法學、醫學 (在中國市場過去因爲薪酬低比較不吃香,這幾年開始有改善) 等等領域上。
兩岸三地薪酬差距到底有多大?
如果看 Adecco 的數據,這比較偏向獵人頭市場的行情,有些職種的高薪標準會高於一般行情。
我們以一般會計人員的每月平均薪資來看,在 8 年資歷會計經理的部份,都以新臺幣來計算,最低薪資是中國市場的新臺幣 5.8 萬元、臺灣則是 6 萬元,往上是香港的 13.5 萬元。至於看到數據中的高薪部份,這個職位在香港最高是 25 萬元新臺幣,其次是中國市場的 14.5 萬元新臺幣,最後纔是臺灣的 12.5 萬元新臺幣,一般臺灣的公司針對會計經理,不會付出比這個還要高的薪酬,但是在香港和中國的老闆會願意給,可見高階人才或高毛利企業的薪情差距。香港的財務相關工作發展已久,金融業與管理方面的薪酬相對較高,不過,在廣告市場就不是這樣了。
我們先看廣告領域,6 年資歷的廣告業務總監,中國市場薪酬是 19.3 萬元到 24.1 萬元之間,香港市場是 15.5 萬元到 19.4 萬元之間,可以看出中國市場因更龐大的廣告市場需求,蓬勃發展的服務業、消費民生品牌產業,有比香港更好的薪酬。相較之下,這個職位臺灣市場只有 7 萬元到 13 萬元的薪資,這些年有很多臺灣廣告人才出走到上海、廣州、北京去,就是需要更好的舞臺和薪酬。如果你看中國大陸的廣告文案、影片、平面製作物,整個水準已經比臺北要好非常多了,這是國際市場人才與資本進軍中國後的明顯結果。
再來看品牌很需要的市場行銷人員,網站企劃行銷人員臺灣與中國大陸的差距不大,特別是中國市場這方面的從業人員多,網站多,戰力強,因此低階工作的薪酬相對會更低,這是市場競爭因素的結果。但如果去看高階的行銷人員工作,比方說行銷總監掛十年資歷的,臺灣市場薪酬最高是 25 萬元,香港是 23.3 萬元,中國就到了 38.7 萬元,在狼羣環境下,經歷出來的人,面對這樣廣大的市場,必須要有相當的本事。中國市場上,各家海內外品牌的老闆或 HR,會願意花在行銷總監上的錢,絕對就比香港和臺灣這兩個小的市場要高。
最後,我們看一下 IT 資訊人員的薪酬,發展資訊領域較久的臺灣與香港,資訊長 (CIO) 的薪酬相對比中國市場要高。如果是工程師呢?兩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來算,中國市場是新臺幣 3.1 萬元到 12 萬元之間,因爲從業人員多。香港市場是新臺幣 7.7 萬元到 19.4 萬元之間,臺灣則是 5 萬元到 18 萬元之間。不過,這份報告中,因爲計算的是兩年以上經驗的,在樣本上,《科技新報》調查,在中國市場的數字,有經驗的軟體工程師,絕對超過 12 萬元新臺幣的薪資,上看 20 萬元的也有不少,主要還是看待的產業和公司毛利率情形如何,而且高手環伺,教學相長,高薪工程師族羣只會更高薪,如果不是在這樣的環境,要提升自己的能力也相對要困難。
中國市場求人求職均不易
在中國市場,不論是優秀的臺灣人才、中國大陸本土的一流人才、來自外國的專業人才,要找工作,會看到很多例子是履歷一丟出去,很快就找到相當優質的工作,但也有很多人是一直石沉大海,這主要和業種,以及不同時期的實際市場需求有關,因此審時度勢、關心產業脈動,對個人生涯發展來說是必要的。
中國市場的人才求職,在北上廣等超級大都會,很多是屬於勞方市場,也就是很多外商、中國本土企業、國營企業、臺資企業,積極去搶好的人才,每年調薪幅度是 10% 起跳,不然根本留不住人才,大家拼了命再花錢找有能力的人去開拓市場,和臺灣人力市場目前是偏向資方說了算的情形完全不同。
在中國市場如果你不敢要高的薪酬,就永遠拿不到高薪資或高額獎金。最顯著也常見的例子就是,行銷業務方面的工作,求職者主動提出要多少的提成 (佣金比例),以及和資方討論可以實現、可以達成的業務績效,完全是目標導向,透過這種訴求,買賣雙方達成共識後,就會有相當高的薪酬與獎金。在中國市場裡頭,大部分的機會是屬於狼羣的,而不是羊羣。
圖片來源: Today Online
如果是比較弱勢的業種或工作性質,求職就不見得是勞方市場,而是資方市場,也會有找了幾十天、上百天也找不到工作的案例,特別是文科畢業生,在中國市場碰到的問題嚴峻。當然,臺灣也是、香港也有類似情形。不過,普遍來說,文科相關的工作,初期薪酬低,但長期經過汰換、經驗累積後,薪酬提升的比例也不少,但相對比起商業化、市場化程度高的理科、商科相關工作,還是較低。
對於臺商、外商而言,在中國市場找人,不容易的地方在於,太多求才方競爭這一缸子裡面的魚,因此招聘一個工作職缺,可能得發出數十份面試通知才行。原因是發了通知,這裡面只有一半的人會來面試,來面試的人當中,又只有一半大概符合求才方的需求,剩下就是比較價格、成本、能力之間的平衡,且優秀人才是不等公司的,會有很多公司向他招手,不見得能搶得到。
對臺灣市場的啓發,求職者會是必須要更有狼羣的性格,考量到更多國際市場,甚至是中國市場的區域性差異,而企業要怎樣留住人才,去思考不同的國際市場策略面向,擺脫過去被保護的思維,其實是相當困難的課題。
中國資本吸納海外人才已有成,更積極進軍臺灣將造成怎樣的影響?
已經習慣在狼羣中找人才的中國資本,不論是企業、組織,因爲求才若渴,所以會有很多針對優秀人才的福利與挖角政策。過去在陸資還沒有入臺的時代,就已經吸納了很多海外人才、臺灣人纔到中國市場工作,主要是管理、金融、廣告、理工方面的人才。臺灣人才中,有不少是以技術見長,也很受中國科技廠商的青睞,過去都是用宿舍、配車、兩倍到三倍的薪酬挖角過去,希望可以把技術和knowhow,在中國本土市場發揮一定的作用。
圖片來源:das farbamt Flickr CC 2.0
到了服貿這個年代後,過去技術導向的人才需求固然還在,但是中國市場對於服務業的需求這幾年成長得非常快,這方面的人才一直是供不應求,包括市場開發、樓宇、商場、連鎖通路、業務體系,很積極去找海外人才,以及臺灣、香港這方面的人才,因爲這兩地的服務業發展比中國市場早也很精緻。考量到語言和國際市場衆所皆知的臺灣人才取得成本較低,陸資企業選用臺灣人才的意願也不錯,因此這幾年,以連鎖通路產業爲例,管理、後端、前端技術或有熟練能力的服務業工作者,在中國市場教導人、有自己管理的店,這樣的例子很多。
陸資來臺吸收人才,除了可以投資在臺灣的服務業,收購公司以外,把好的人才藉由一定的體系納入,也有機會派到中國其他地區去發展市場,對臺灣市場的優點是,可以讓一些想要更好薪酬,更需要不同發展的人有舞臺發揮,甚至是兩岸人才的交流下,臺灣人纔會有更好的表現或成長。負面的地方則是,取代性高的工作,薪酬可能上不去,但專業、有市場潛力的工作,薪酬肯定會有成長的空間。
長期來看,臺灣市場現在正發生的人才斷層問題,只會更嚴峻,不論是科技、服務業、傳產,無可避免地都在這個潮流中,勞方、資方去找到新的出路才行。
首頁圖片: The China Voice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