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企爲何屢碰生產一致性紅線

汽車生產一致性問題,再鳴警鐘。近日,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發佈《關於覈查涉嫌違規汽車產品有關情況的通知》。通知提到,2020年下半年,各地公安交管部門在辦理機動車上牌登記時,發現部分出廠車輛涉嫌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爲此,工信部將進行覈查。

車輛的生產一致性,簡言之,就是保證實際生產、銷售車輛產品的有關技術參數、配置和性能指標,與《公告》批准的車輛產品、用於試驗的車輛樣品、產品《合格證》及出廠車輛上傳信息中的有關技術參數、配置和性能指標一致。汽車作爲與生命、財產安全密切相關的交通工具或生產資料,生產一致性直接關係到社會公衆利益,不容忽視。

事實上,對車輛生產一致性問題進行覈查、通報、處罰,基本每年都會進行。以最近半年爲例,2020年12月,工信部對25家新能源車企存在的生產一致性違規問題進行約談,並下發責令整改通知書;2021年2月,工信部對24家傳統車企的24個傳統車型產品存在的生產一致性違規問題進行約談,並責令整改。可以說,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能源車企,無論是乘用車企業還是商用車企業,都存在生產一致性問題。那麼,爲何車企會屢碰生產一致性這條紅線?該如何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

筆者認爲,要“對症下藥”,必須先找準“病根”。車輛之所以出現生產一致性問題,關鍵在於企業,其中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一是部分企業生產管理水平不高。汽車製造是一個精密的過程,只有嚴格按照標準和企業生產工藝流程質量監管體系要求,才能保證產品安全可靠。但有的車企在製造環節和質量管理方面漏洞,內部監管和把控不到位,導致大問題不多,但小毛病不少。

二是有的車企重視程度不夠。比如,2020年初發生的特斯拉“簡配門”事件中,不少國產特斯拉Model 3車主發現其車輛控制器硬件代碼與環保信息隨車清單標註的不一致,對此特斯拉解釋稱是“基於供應鏈狀況”導致,並承諾後續可免費更換。在生產層面,只有修改生產流程零部件供應單,不一致的零部件才能出現在車上。因爲供應商產能緊張就更換零部件,暴露出特斯拉對產品一致性這個問題重視不夠。

三是有的企業片面追求銷量和效益,存在投機取巧的行爲,對部分材料偷工減料,以爲只要不被發現、不出大問題就沒事。尤其是部分載貨車企業,受利益驅動,按照用戶要求進行與公告參數不一致的生產。

我國汽車產業正在向高質量發展邁進,車輛生產一致性的提高,是我國由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變的重要標誌之一。要切實解決生產一致性問題,需多措並舉,多管齊下。畢竟企業的誠信,要有管理制度做保障,要有法律兜底,要用社會信用體系來規範

首先是在企業層面,必須要有底線意識。企業作爲產品質量責任主體,保證生產一致性是其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生產一致性不過關,輕則會影響產品性能、縮短車輛壽命,重則有可能導致重大安全事故。比如,在過去已發現的生產一致性問題中,就包括罐式罐體容積超大、載貨車整備質量超重,以及涉及制動系統、側後防護裝置等問題,這極有可能使車輛在路上跑的時候變成“不定時炸彈”。對於企業來說,能力水平有差距者,要補齊短板責任心強者,要加強重視。要把生產一致性管理貫穿到汽車產品的開發、設計、原材料採購、生產製造、產品檢驗、配發產品合格證、銷售等各個環節,爲市場提供安全可靠的優質產品

其次是在政府監管方面,必須及時跟上。主管部門加強監管,有利於提高企業的重視程度。必須承認,近年來,工信部等相關部門加大了對車輛生產一致性監管的力度,並出臺了一系列規範,體現了對此問題的重視。但是,由於政府部門在監管方面力量不足,導致部分企業存在僥倖心理。爲更好地鞭策企業加強生產一致性管理,主管部門可探索建立車輛企業信用管理制度,建立起企業不願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體制機制。特別是對於失信企業,要加大監督檢查力度。

再則是加大懲戒力度。我國雖然對不符合生產一致性的車企有處罰措施,但目前只有批評式約談、通報、限期整改、暫停或撤銷“免予安全技術檢驗”備案、暫停或撤銷其相關產品《公告》等措施,企業違規成本較低。相比國外動輒採取鉅額罰款的手段,國內的處罰顯得不痛不癢,有的企業並不把處罰當回事,事後依舊我行我素,導致屢屢被點名。對此,主管部門必須重拳出擊,提高違規成本,讓違規企業付出巨大代價,這樣才能杜絕企業屢踩生產一致性這條紅線。趙建國 《 中國汽車報 》(2021-05-17  0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