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博耶、沃克和斯科
成就: 表彰他們在研究身體細胞是如何儲存和傳遞能量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約翰·沃克
沃克(John Ernest Walker),英國化學家,1941年1月17日生於英國約克郡哈法克斯。由於對形成三磷酸腺苷的酶催化過程作出解釋而與博耶共獲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丹麥化學家斯科也因單獨研究同一課題而分享此殊榮。
沃克1969年在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在美國和巴黎的大學承擔研究項目。他的獲獎研究是在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實驗室中進行的。他於1974年進入該研究室工作,並於1982年成爲高級化學家。20世紀80年代初,沃克開始研究三磷酸腺苷合酶——大多數生物的主要產能分子,這種分子有助於三磷酸腺苷這種化學能量載體的合成。研究重點在酶的化學成分和結構上。他確定了構成合酶蛋白質單元的氨基酸的序列。90年代,沃克與X射線結晶學家們一起工作,澄清了酶的三維結構。他的研究工作支持了博耶的“束縛轉變機制”,(解釋酶特性的不平常方法)。沃克的發現爲了解生物產生能量的方法提供了真知。
詹斯·斯科
斯科(Jens C.Skou),丹麥生物化學家,1918年10月8日生於丹麥萊姆維。由於他發現了一種被稱爲鈉鉀激活的三磷酸腺苷—鈉鉀ATP酶(Na+—K+ATPase。),而與博耶和沃克共獲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這種三磷酸腺苷酶是在動物細胞的質膜中發現的,起着鈉(Na+)、鉀(K)交換泵的作用。斯科在哥本哈根大學攻讀醫學,並於1954年在奧胡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他對載離子酶的研究是以阿蘭·霍奇金爵士和R·凱恩斯的研究工作爲基礎的。他們一直在研究受刺激之後的神經細胞中鈉和鉀的運動情況。這兩位英國科學家發現,神經元激活時,鈉離子涌進細胞。當離子穿過膜被轉運回時,鈉濃度平衡纔得到恢復。由於轉運是逆濃度梯度(從低濃度區到高濃度區)進行的,這一過程需要能量,所需能量就是由載能分子三磷酸腺苷酶提供的。20世紀50年代後期斯科提出:酶負責通過細胞膜運送分子。他研究蟹神經細胞膜導致發現了鈉鉀ATP酶。束縛於細胞膜的鈉鉀ATP酶被外部的鉀和內部的鈉所激活。酶將鈉泵出細胞並將鉀泵入細胞,從而維持相對於周圍外部環境的細胞內部的高鉀濃度和低鈉濃度。斯科的研究導致發現類似三磷酸腺苷酶基的酶,包括控制肌肉收縮的離子泵。
保羅·博耶
博耶(PaulD.Boyer),美國生物化學家,1918年7月31日生於美國猶他州普羅沃。由於在研究產生儲能分子三磷酸腺苷(ATP)的酶催化過程有開創性貢獻而與沃克共獲了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三磷酸腺苷是所有生物細胞新陳代謝過程的“燃料”。丹麥化學家J.巴斯科也因單獨研究這種分子,在酶研究中作出開創性貢獻,而同時獲此殊榮。
博耶1943年在威斯康星大學獲生物化學博士學位。20世紀50年代初,博耶開始研究細胞如何形成三磷酸腺苷,發現其形成過程發生在動物細胞的線粒體中。1961年英國化學家米切爾披露:形成三磷酸腺苷所需的能量是氫離子沿着其濃度梯度的方向穿過線粒體膜時提供的(米切爾爲此獲1978年諾貝爾化學獎)。博耶在其後的研究更明確地揭示出三磷酸腺苷合成中所涉及的內容。他的研究集中於三磷酸腺苷合酶,並且顯示酶如何利用氫流從腺苷二磷酸(ADP)和無機酸鹽形成三磷酸腺苷所產生的能量。博耶假設一種不平常的機制解釋三磷酸腺苷合酶的特性,被稱做“束縛轉變機制”,已部分被沃克的研究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