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萊因斯和佩爾

獎項: 1995年諾貝爾物理學

獲得者: 佩爾和萊因斯

成就: 他們的發現使人類物質深層內部結構的瞭解又前進了一步,表明自然界存在着三代夸克和輕子

簡介:

佩爾(M.L.Perl)(1927-),美國物理學家,1977年因通過實驗發現被他命名τ子的亞原子粒子與萊因斯 (F.Reines) 共同獲得1995年諾貝爾物理獎

他們的發現使人類對物質深層內部結構的瞭解又前進了一步,表明自然界存在着三代夸克和輕子。近代物理學研究認爲,物質的最小構成單位,不是原子和分子,而是稱爲夸克和輕子的更小粒子,它們的尺寸小到不足原子的十億分之一,目前已知的夸克和輕子各有6種,所有物質都是由12種基本粒子組成的,在這6種輕子中,有2種是由佩爾和萊因斯發現的。

70年代初科學家共發現了4種輕子和4種夸克,當時人們認爲關於物質構成的謎團已經被揭開,1974-1977年佩爾利用斯坦福大學直線加速器發現第五種輕子,其質量電子的3600倍,他的發現修改了人們對微觀世界的認識。

萊因斯(F.Reines)(1918-1998),美國人,1953年在實驗中首次發現了中微子,於1995年獲獎。20世紀50年代初萊因斯即着手探測這種粒子,在他們的實驗中,核反應堆向由水氯化鎘配成的400升溶液中發射中微子,當第一個中微子與一個氫核相撞時,二者即相互作用而產生一個正電子中子,正電子被溶液慢化並被一個電子所破壞而產生光子,光子即被閃爍探測器記錄下來,同時,中子也被慢化並被爲一個鎘核所破壞而產生光子,這批光子也被記錄下來,但同時比前一批晚數微秒,兩次衝擊的記錄彼此隔開,就證明了中微子的存在,萊因斯後來又在地下建造了其他的中微子探測器,並參與開創中微子天文學領域

專題: 諾貝爾獎2006 誰將戴上智慧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