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逝世,享年98歲

據央視新聞,著名華人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去世,享年98歲。

李政道,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男,1926年11月24日生於中國上海市,祖籍江蘇蘇州。1943至1945年就讀於浙江大學、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入讀美國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1950年6月獲博士學位。1950至1953年在芝加哥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頓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1953至1960年曆任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1960至1963年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兼哥倫比亞大學教授,1964年當選哥倫比亞大學費米物理學講座教授(Enrico Fermi Professorship of Physics),1983年起任哥倫比亞大學全校講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1984年被聘爲北京大學名譽教授。曾任北京現代物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李政道教授長期從事物理學研究,在粒子物理理論、原子核理論和統計物理等領域做出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

1954年,提出“李模型”,對探討量子場論基本問題起到重要作用。

1956年,與楊振寧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論斷,翌年經實驗驗證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愛因斯坦科學獎。

上世紀60年代以來,在正反粒子變換和空間反射聯合變換下不守恆問題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

70年代以來,在建立與發展孤立子的量子理論、提出反常核態的概念、建立與發展隨機格點規範理論、把時間作爲分立動力學變量並進而建立分立動力學理論等方面都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發表大量科學論文,著有《場論和粒子物理學》等科學專著。

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57)、愛因斯坦科學獎(1957)、G. Bude獎章(1969)、伽利略獎章(1979)、意大利最高騎士勳章(1986)、中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1995)、紐約市科學獎(1997)、中國政府友誼獎(1999)、日本旭日重光獎章(2007)等;入選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最有影響的海外專家(2009)、中華文化人物(2015)。當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意大利國家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首批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李政道始終心繫祖國的科學教育事業。自1972年起,多次回國講學、建言獻策,改革開放以後更是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科學教育事業進步,爲中國科學教育戰略佈局、高能物理前沿探索、高水平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與合作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

倡導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制度和成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爲推動我國基礎研究和提升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發揮了引領帶動作用。

倡導建立中美高能物理合作聯合委員會機制和建設我國第一臺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促成北京譜儀(BES)、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爲我國在世界高能物理前沿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提供了全局指導和傾力幫助。

倡導成立北京現代物理研究中心、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北京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推進前沿科學研究,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和青年學者成長,爲構建開放型教學科研基地和育人聚才環境爭取了政策支持。

1979年至1989年,發起並參與組織實施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CUSPEA),選拔推薦915人赴美深造,造就了一批領軍學者和社會棟樑,創設了我國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的新範式。1985年,倡導建立博士後制度和成立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持續打造我國科技創新生力軍數十萬人。1998年,發起設立秦惠䇹與李政道中國大學生見習進修基金,擇優培育我國基礎科學後備軍數千人,成爲我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載體。

據北京大學公衆號,1945年,李政道作爲北京大學學生,入讀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李政道在家排行老三,打小酷愛閱讀,所讀書目遍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領域,常常沉浸書香便不知書外所蹤。家裡人都喚他“三糊塗”,他也不以爲意。看不懂的,向哥哥們請教;看明白的,向家人娓娓道來;看完家裡的,就央求父母帶他逛書店。

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開明書店等等,都是李政道最喜愛的地方。愛丁頓的《膨脹的宇宙》,他愛不釋手翻閱多次,裡面講述的星辰宇宙,都令他深深着迷。愛好驅使下的深度閱讀,培養了李政道細密推敲、善於思考的習慣。正是這份勤學善思,成就了一段從書店小主顧到“聯大”破格錄取生的傳奇。

在浙江大學,李政道師從“中國雷達之父”束星北和“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兩位老師的教導點亮了他耕耘物理科學的心燈。

在西南聯大,吳大猷向李政道提供了最優質的物理學教育平臺。求知若渴的李政道則時常感到課內知識意猶未盡,常常在完成老師佈置的學習任務後再主動向吳大猷討教課外的知識。在“冬凍夏暖”、擁擠破敗、漏雨漏風的校園裡,臭蟲、空襲、飢餓,都沒能把聯大人打倒,李政道也在這樣的環境中迅速成長。

據三聯生活週刊,李政道,對於如今很多人來說,似乎是一個正在逐漸走進歷史的名字,畢竟這位98歲的老人已經從公衆視野中消失太久。即便是對於一些大致瞭解這位天才物理學家的人,所熱衷談論的大約也只是一些細節不明的名詞或事件碎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宇稱不守恆、與同樣有名的合作者之間著名的決裂……

從李政道的求學和研究經歷可以看出,李政道確實是世所罕見的物理學天才。通過解答難題以獲得智力上的樂趣,也是李政道一生的愛好。根據李政道中國事務的負責人王垂林介紹,李政道在退休之後,還經常重讀自己年輕時代的論文以作消遣。後來他逐漸難以理解自己的舊作,便改爲閱讀大學物理教科書,並仍然以解答其中的習題爲樂事。對於解決物理學難題如此癡迷,讓人們難免要感嘆這樣的天才頭腦確實與衆不同。李政道的大兒子李中清在接受本刊採訪時回憶,有一天父親李政道問他:“你通常會做夢嗎?”李中清回答說自己有時會做噩夢。李政道則說,自己一生中從未做過有情節的夢,只會在夢境中看到不同形狀的幾何圖形。

赴美留學之後,李政道在芝加哥大學師從物理學大師恩利克·費米。李政道和導師費米一樣,都習慣自學,不喜歡接受別人的成果,而是用自己的方法從零開始,構建起整個知識體系。作爲導師,費米在理論和實驗操作方面能力都極強,對待學生也極有耐心,循循善誘,最終將李政道塑造爲一個傑出的物理學家。李政道在31歲的年紀便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成爲史上第二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名揚天下、生活安穩富裕的李政道仍懷有一顆赤子之心。1972年,李政道回到了已經闊別26年的祖國。此時他已經是世界一流的理論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參觀了一些科研院所之後,一種擔憂涌上他的心頭。當時國內的科研水平和運行狀況都讓他極爲憂慮。

他決定親自回國授課。1979年5月到7月,連續七週,北京友誼賓館的科學會堂擠滿了關心物理學前沿進展的人們。從院士、研究員、高校教師到研究生,他們都是來聽物理學家李政道講課的。李政道爲這場講座費盡心思。他要講的是兩門課,“粒子物理和場論”和“統計力學”。爲了讓國內科研人員儘可能快地走到國際前沿,他將原來應該用一到兩年講授的課程內容集中在兩個月內講完。許多前沿研究中的術語沒有對應的中文,李政道每天絞盡腦汁翻譯,還是不得不保留一些英語術語。既要講得快,又要講得充分,還要講得明白,李政道爲此每天凌晨3點就起來備課。

短期授課還遠遠不夠。這樣一位擁有巨大影響力、善於說服別人,且心思縝密的物理學家,在特殊的年代協調中美兩國高層,反覆遊走於中美各所大學之間,最終促成了CUSPEA項目,讓900多名中國學生得以赴美學習物理學。在長久的隔絕之後,中美兩國的留學渠道由此重新開啓。幾十年後回看,李政道推開的這扇門依然影響深遠。這個天才,爲其他更多的天才,打開了一扇門。

編輯|王月龍 蓋源源

校對|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北京大學公衆號、三聯生活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