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詩詞爲生活賦能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璨若星河的篇章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代代流淌。當下我們要傳承經典,便不能僅束之於高閣、誦之於課堂,而是要讓古老文字通過不斷運用再次融入時代生活,爲一代代人提供不間斷的文學滋養及文化支撐。正在央視播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做出大膽嘗試,突破詩詞類節目止於背誦的侷限,強化“運用”。這是對古已有之的“賦詩言志”傳統的繼承,通過恰當的引用,讓詩詞呈現出更鮮活的生命力。
《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從命題階段開始,就以詩詞運用爲重心,激活古老“賦詩言志”傳統,以詩詞爲武器,打通時間、空間、雅俗壁壘,爲生活賦能。第一期中的“身臨其境題”正是這樣的嘗試,題目要求引用古代詩詞形容電視劇《西遊記》主題曲的歌詞“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答案則是楚辭《離騷》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小說的典範,《西遊記》電視劇主題曲承載着一代人的記憶,《楚辭》則是中國詩歌的源頭之一。在這道題目中,不同時代的經典文本完成了一次隔空對話,從詩歌到小說再到歌詞,跨越了三個體裁,讓古詩之情融入當下之情,以古人之志表達今人之志。
古人賦詩時會根據當前情境,對詩進行節選、剪裁,可見對古之經典的運用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古已有之的傳統。就題目而言,無論相隔多久,無論選擇哪種體裁,植根於民族血脈的“上下求索”精神不會改變,自先秦流傳至今的、不斷豐富的文學語庫沒有改變。數千年來,中華民族擁有共同的精神情感以及文化記憶,讓“用經典來對話經典,用當下來傳承經典”成爲可能。
中國人有一座巨大、開放的語言寶庫,供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共享。《中國詩詞大會》便將這一共享過程集中呈現,輔之以聲光視效等媒體手段,使之成爲一場真正的文化盛宴。來自少年團、青年團、百行團、家庭團的詩詞愛好者登上舞臺,一較高下。讓人禁不住感嘆,經典詩詞絕非高高在上的“王謝堂前燕”,而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詩詞之美也不應被定格於書本,而是需要隨着不同職業的人走入生活,融入新時代。只有這樣,詩詞才能用起來、活起來,最大限度地激起大衆共情。第二期中的題目“選一句詩詞送給海拔最高邊境派出所民警”,答案並不唯一,其中一位選手選擇了毛澤東《卜算子》的“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得到了萬人團中大部分人的認同,因而勝出。這是對前五季標準答題模式的重大突破,評判的標準不歸於專家學者,而是歸於萬人團,實現了由個體表達到羣體表達的完美融合。
詩詞是中華民族共同的語言,當人們將之運用於近似的生活場景時,會引起他人共鳴,羣體歸屬感因此得到確認。第六季的部分詩詞運用題,可看作“詩可以羣”的當代實踐。作爲一檔閤家歡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往往幾代同堂共同觀看,在點評選手表現、跟隨答題的過程中,家庭成員實現了跨代際的交流,提升了親近感。可以說,經典詩詞不僅是傳遞文化血脈的紐帶,也是凝聚人際關係的紐帶。
總導演顏芳說:“詩詞來源於生活,而對詩詞的熱愛總能讓人們的生活比從前精緻那麼一釐米。本季詩詞大會就是擷取了這一釐米,帶動全民一起在生活中靈活運用古詩詞,讓生活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賦能。”讓詩詞與日常生活實現“夢幻聯動”,是第六季的一大亮點。如節目中百人團舉例“詩詞點綴生活”的環節,例子多來自生活,書店名“風入松”源自詞牌名,甜品店名字“木桃”取自《詩經·衛風》“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僅幾個字的命名,因詩詞具備了文化內涵,引起無限聯想。
《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在保持文化品質的同時,實現傳播及運用上的“下沉”,滲透到人民羣衆尤其是年輕人的日常生活中,最終催生出更加大衆化、普惠性的文化果實,匯入“《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的璀璨長河,成爲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作者:辛曉娟,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