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與阿根廷在火地島的劃界是如何形成的?爲何智利能壓人一頭?

說起比格爾海峽,估計很多人並不知道是在哪裡,因爲相比它北側的麥哲倫海峽與南側的德雷克海峽來說,比格爾海峽實在是寂寂無名:既非航運要道,亦非關鍵要隘,唯一要特別單列一期介紹一下的衝動是比格爾海峽毗鄰着號稱“世界盡頭”的烏斯懷亞,它是離南極最近的城市,也是前往南極的重要門戶。

雖不知名,但至關重要

比格爾海峽處在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島島羣南部,北側是火地島主島,南側是納瓦里諾島和奧斯特島,東西長約240公里,南北寬約5-13公里。海峽東部爲智利與阿根廷的邊界,西部則屬於智利,烏斯懷亞正處在兩國交界的海峽中間。該海峽的得名取自1834年達爾文到此考察時所乘坐的比格爾號輪船,烏斯懷亞西側還有以達爾文命名的達爾文山脈。

在比格爾海峽的東端入口處有三座小島,分別是皮克頓島、努埃瓦島和倫諾克斯島。由於智利與阿根廷曾同是西班牙殖民地,邊界劃分不清,所以自1840年代起,這三座扼守着比格爾海峽自由進出的小島成爲了智利與阿根廷的領土爭端核心,甚至在1978年險些開戰,不過在一番較量後,這三座島嶼劃歸智利。

額外一提的是,智利的國土輪廓雖然像一支又瘦又長的筆,從北到南綿延4270公里,放置在中國版圖的話,相當於從黑龍江省最北部一直伸到西沙羣島,但從東到西的寬度卻平均只有180公里,相當於杭州到上海的距離,堪稱世界上領土最狹長的國家,這主要受制於安第斯山脈的地理分割作用。

智利與阿根廷在火地島的角逐

就是這樣一個“細長”的國家,其國力在南美洲卻堪稱一霸,其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地區,在1879年-1883年與秘魯和玻利維亞爆發過一場拉丁美洲在19世紀最大的戰爭——南美太平洋戰爭,因其主要以爭奪阿塔卡馬沙漠的硝石資源爲目的,所以也被稱之爲“硝石戰爭”。最終智利戰勝了秘魯和玻利維亞的聯軍,奪得原本屬秘魯的塔拉帕卡省和阿里卡省以及玻利維亞的濱海省。昔日大國玻利維亞因此失去出海口,淪爲內陸國。

南部則與阿根廷在火地島島羣展開了激烈爭奪,由於該地地處高緯,荒無人煙,所以西班牙殖民時期,包括巴塔哥尼亞高原在內的南美洲南端雖然名義上歸西班牙殖民,但統治力十分微弱。由於麥哲倫海峽在巴拿馬運河開通前是溝通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重要天然水道,所以智利擔心安第斯山脈以東的火地島會落入阿根廷之手,進而威脅南部安全。

比格爾海峽燈塔

於是智利率先出手,迅速出兵火地島,建立居民點,對火地島地區進行了事實上的佔領,姍姍來遲的阿根廷只能提出抗議,由於後來硝石戰爭爆發,智利爲了後方安全,便讓出部分地盤,於1881年與阿根廷簡單粗暴地劃定了火地島的邊界,智利得到了火地島西部的三分之二,阿根廷得到了東部的三分之一部分,麥哲倫海峽成了智利的內海,比格爾海峽成了兩國的邊界。

阿根廷火地島首府烏斯懷亞

之後阿根廷在烏斯懷亞大力開發,將其打造成“世界的盡頭”,再加上當時西方列強對南極洲的爭奪正盛,所以烏斯懷亞就成了各國前往南極大陸的最後補給站,這波紅利讓烏斯懷亞大賺一筆。緊接着智利在火地島發現了本國唯一的一處油田,阿根廷開始不滿智利在火地島佔大頭的局面,兩國局勢開始緊張。

爲了打破打破烏斯懷亞港在南極科考基地供給的壟斷地位,智利在比格爾海峽南岸的納瓦里諾島上還興建了威廉斯港,欲分流烏斯懷亞的紅利。如此針鋒相對之下,比格爾海峽東入口處的三座小島的歸屬便會提了出來,考慮到兩國國力並不懸殊,所以阿根廷提議交由在南美頗具話語權的英國來進行仲裁。

這一昏招兒直接讓阿根廷徹底失去了掌控比格爾海峽東入口的機會。因爲智利自獨立之日起就與英國保持着格外良好的關係,智利在崛起之初打贏硝石戰爭這場立國之戰,背後就有着英國的廣泛支持。而阿根廷出於英國高度依賴起肉和農產品的初衷,過分信賴英國,卻忽視了英阿在福克斯羣島(馬爾維斯納斯羣島)主權歸屬的爭議。最終拉偏架的英國仲裁法院裁定三島全都歸屬智利。

智利首都聖地亞哥

失算的阿根廷惱羞成怒,拒絕承認英國的仲裁結果,打算用武力來奪取權益,於是在劍拔弩張之際,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及時出馬,提出要調停兩國衝突,由於智利與阿根廷都是前西班牙殖民地的緣故,都信仰天主教,所以在教皇的“面子”下,兩國在1979年簽署《蒙得維的亞法案》擱置使用武力。

智利與阿根廷在梵蒂岡簽訂《和平與友好條約》,圖中白衣老者即爲

當時的阿根廷國內由於深陷“中等收入陷阱”,通貨膨脹嚴重,經濟一片混亂,新上臺的軍政府爲了轉移國內矛盾,於是就把民族主義情緒轉向了對智利偏袒的英國,於是馬島戰爭開始了。但事實證明阿根廷不是中國,馬兒維納斯羣島也不是香港,被一頓揍的阿根廷在外戰失利,內部又混亂的情況下,再也無力與智利爭奪火地島地區。

額外一提的是馬島戰爭中智利站隊英國,在火地島上部署重兵,牽制了阿根廷的大量軍隊,還允許英軍使用火地島地區的蓬塔阿雷納斯空軍作戰中心,阿根廷的情報被源源不斷的送到馬島前線,對英國人擊敗阿根廷軍隊起到重大作用。

於是1984年智阿兩國在教皇的調解下籤訂《和平友好條約》,條約規定:位於火地島南端比格爾海峽東端的皮克頓島、倫諾克斯島和努埃瓦島三島的主權和以東3海里的領海權皆歸智利所有,但阿根廷在這一地區享有航行權和捕魚權,並享有對麥哲倫海峽東部海域的主權。至此對火地島羣的爭奪落下帷幕,形成了如今的兩國邊界現狀。

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武器廣場

說話大聲要有實力和亮劍的底氣

在這一輪輪的擴張較量中,會發現智利的表現頗爲耀眼,不管是北部對秘魯和玻利維亞的硝石戰爭,還是南部在火地島與阿根廷的“鏖戰”,而支撐智利強決的除了先見之明的站隊外,就是智利本身的國力。而這份國力的來源很大程度上跟智利極爲豐富的礦產資源有關。要知道智利礦業不僅在拉美,甚至在世界上也都佔有重要地位。

這其中智利的發家最初靠銅礦,智利的銅儲量、產量和出口量均爲世界第一,已探明蘊藏量達2億噸以上,約佔世界儲藏量的1/3,素稱“銅礦之國”,遠遠超過排名其後的秘魯(12%)、墨西哥(7%)、美國(7%)和中國(6%),相當於智利領土的二分之一都是斑岩銅礦帶,超大型礦牀達10多個,如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銅礦--丘基卡馬塔銅礦。

丘基卡馬塔銅礦已有60年的開採歷史,蘊藏量爲1800多萬噸,銅產量

除了銅礦,智利還是世界上唯一生產天然硝石的國家、第一大錸生產國、第一大碘生產國、第三大鉬生產國、第七大銀生產國和第十大金生產國。其中硝石是提煉氮、鉀、鈉、硫等肥料的天然原料,也是軍事工業中必不可少的原料,還有12億噸的鐵礦儲量、50億噸的煤炭儲量以及約佔世界儲量44%的鋰礦,剩餘鉛、鋅、錳、水銀和石油等礦藏亦是不少。

智利是第一大鋰儲量國,第二大鋰生產國。2020年,智利的鋰資源儲

鋰資源意味着未來在新能源汽車和儲能領域的話語權。歐盟已將鋰列

豐富的礦產爲智利的工業發展提供了基礎,相比之下阿根廷一向以農牧業爲主,潘帕斯草原曾讓阿根廷一度成爲世界上最大的冷鮮牛肉出口國,更靠此一度成爲世界富裕的國家之一,但由於經濟結構單一,缺乏工業基礎,阿根廷在後來的國際市場受到巴西等國的擠壓,國內經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至今仍未翻身。

還有一點比較有意思的是,智利近2000萬的人口中,白人和印歐混血種人佔89%,剩下11%的印第安人主要是馬普切人,他們號稱“美洲最能打的原住民”,一向尚武,曾與西班牙人鏖戰三百年。公元1536年西班牙覆滅印加帝國後,繼續沿着安第斯山脈南下侵略,200名西班牙士兵和約5000名印加僕從軍在進入馬普切部落領地後便遭遇到馬普切人的襲擊,雖然西班牙憑藉鋼鐵劍戟和火繩槍取得了勝利,卻是慘勝,只得放棄遠征撤回到了秘魯。

可以說這種尚武、敢於亮劍的精神在智利立國之初的決策中影響頗深,也爲智利北佔阿塔卡馬沙漠,南擴火地島定下了基調。一戰立國的智利又發揮自身的礦產資源優勢,推行改革調整產業結構,擴展全方位的自由貿易,國力始終保持較快增長,至今在經濟自由化程度、市場開放度、國際信用等級均爲拉美之首,被視爲拉美經濟發展樣板。

而智利在比格爾海峽南岸建立的威廉斯港,已經初步形成規模,有幾千人在此定居,2019年智利將其設爲城市,已取代烏斯懷亞成爲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不過由於烏斯懷亞的先發優勢,建設程度還是要遠高於威廉斯港,這裡海港設備完善,有班輪定期通航,還建有飛機場與島外通連,單定居人口就有3萬。當然足跡遍天下的華人也在這裡開了中餐館,成爲每一個到此的中國人必來的打卡之地。

上期回顧:德雷克海峽:世界最寬的海峽,雖常年狂風肆虐卻是守護南極的天塹

備註:本文是《世界海峽合集》的第60章原創作品,僅爲一家之言,轉發請註明【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及出處】,嚴禁抄襲。另文中配圖部分引自網絡,如有版權私聯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