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是如何成爲“腐國”的?

腐國中國女生叫出來的。

具體解釋一下,腐來自日語,有無可救藥的意思,現在專門指迷戀男男同性關係的心態。有這種癖好的女生呢,就叫做腐女

而腐國,當然不是說英國是一個盛產男同性戀國家,而是指這個國家能夠充分滿足腐女們的需要。事實上,有人直譯成“gay nation”去問英國朋友,對方怒了:我們打敗過德國人,我們硬得很,怎麼就gay了!

朋友們,這只是個暱稱,是我國年輕人對你國流行文化中最顯著特點的調侃。就像我們眼中日本是大宅國,俄羅斯是戰鬥民族,澳洲是袋鼠國。就像老外眼中的中國無非就是功夫/熊貓國。

英國是腐國是觀劇之後的結論。這幾年,在中國走紅的英國影視作品中都盛產男男CP。著名的BBC四大腐劇:《梅林傳奇》(亞瑟王子和梅林)、《神秘博士》(博士和反派)、《火炬小組》(上校Jack和秘書Ianto)、《神探夏洛克》(卷福和花生)。

最直接的“推手”就是《神探夏洛克》2010年後大火,英倫探案基友的羈絆騷動了無數國產腐女的心,幾乎再難找到能與之相提並論的CP。大英腐國的名頭也徹底打響了。

再加上,當粉絲們對虛構作品動了感情,自然而然地開始YY真實演員們。而英國的確盛產高顏值好演技的男星。他們經常在公衆面前展現出親暱的姿態, 很多都是“自腐帝”。

如今,在腐和賣腐之間,女觀衆和男演員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默契。

《神探夏洛克》

腐國的腐,和日本的BL有實質性區別,並不是真的同性戀,而是基友間的 bromance

如果在腐女中舉行“地球最愛國度”票選,會有兩個並列贏家,一個是腐國,還有一個是盛產BL漫畫(耽美漫)的日本。

但兩國產品有性質上的不同。BL的意思就是Boy’s Love,主人公都是女(大部分)漫畫家筆下的美型gay,在幻想出來的二次元世界中,上演貨真價實的同性戀情。

而腐國的精髓,則是直男間的曖昧,可以糾纏一生但不是gay,可以有肌膚之親卻不會上牀。看看四大腐劇,最顯著的特點——除了科幻劇《火炬木小組》中的Jack(泛性戀,對任何性別都沒問題),男主都不是真的同性戀。而那些我們YY的男演員,例如卷福,都是有老婆的。

對於腐女來說,這種莫須有的關係是心領神會,秒懂的。而從科學的角度(更文雅的方式),如何給出一個定義呢?

衛報》2013年的一篇文章說,《神探夏洛克》最關鍵的問題是福爾摩斯和華生的關係實質到底是什麼?答案是一個詞:bromance(兄弟羅曼史)。

“一個合成詞,bromance,當bro(兄弟)輕輕地加到romance (浪漫)前面,就成爲了今年無可置疑的關鍵詞之一。難怪,如今的編劇們都想法設法要給男主安排一個忠誠的男伴,攪渾老兄和老公(buddy and hubby)之間的水。”

Bromance這個詞,最早是由90年代美國滑板雜誌《老大哥》的編輯喊出來的。而人們發現它非常好用——能夠解釋一種存在已久的情節,在人類漫長的文明史中,存在於各種不同的文藝作品中。

塔倫·埃格頓和科林·費爾斯合作 《王牌特工:特工學院》

Bromance始終帶着人類對親密感情的追求,浪漫的嚮往,以及對性別定義的試探。

基情並不是一夜間誕生的。早在人類文明剛剛誕生的時代,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就呈現出了一切複雜的可能性。越是在那些以自由開放著稱的年代,人性越得到尊重。

腐女們最愛的故事。古希臘,神話中人性化的男神們愛美人,也愛英俊少年。而最古老的文藝先鋒,那些老師和學生之間留下浪漫的傳說。所謂的柏拉圖之戀原義很可能就指無性的bromance。柏拉圖本人經常舉辦聚會,爲男性上層名流們提供交際場所。

而隨着人類關係越來越複雜,爲了維持羣體的穩定,不管是以宗教還是道德的名義,人們需要遵循統一的生存方式。男人是成家立業的丈夫。女人是生兒育女的妻子。同性戀是談之色變的禁忌。

但是人們依舊抒發對浪漫感情的嚮往。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在文藝作品中復甦。最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歌頌着濃烈的感情。事實上,文豪的性向也是不解之謎。十四行詩中有26首獻給一位已婚婦人"Dark Lady",但有126首是獻給一位純潔的男孩"Fair Youth"。

與現代一樣,愛情和友情的界限始終模糊。有些或許就是隱晦的同性戀。有些又或許純粹是對友誼的讚美。

法國哲學家蒙田就寫過一篇《啊友情》,並且特意與同性性關係區別開,稱之爲“那種希臘特產”,他認爲這種柏拉圖式的情感,是男性原始的能力。

蒙田顯然有點性別優越感——沒有意識女性之間也很複雜。但他證明了一件事,當人認爲自己的智力和審美走在了時代頂端,會因擁有感情,體驗到人性之美而四處宣傳。

《梅林傳奇》

基友拍檔一直是主流電影類別,而20世紀末,同性文化滲透進主流娛樂

英國能在中國獲得腐國之名,憑藉的是影視輸出,這也是今天大衆最熟悉的娛樂方式。

事實上,如果帶上“有色眼鏡”數一數,Bromance在銀幕上一直是很重要的題材。一開始,男女在劇情片中扮演的角色不同,那些驚險激烈的故事中,往往只有男人和男人搭檔,才適合去完成某項任務。

所以有一種存在已久的電影類別叫做基友電影(buddy film),喜劇、警察、歷險、動作以及動畫。男男關係是主導的,第一等的,而男女關係是次要的。不一定是曖昧之情,腐女也很難想歪,不信提一個片名——《玩具總動員》——簡直犯罪。

但這些電影的確塑造出一種劇情模板,兩個男人,有故事空間,也有情感空間。男主角擁有更生動的性格。《洛杉磯時報》說基友電影對男人來說有種特別的意義,某種意義上是一種逃避空間,因爲他們現實中被要求不能娘娘腔,但這種故事裡他們能流暢地表達感情。

今天的腐劇大多建立在這種敘事傳統之上。《神探夏洛克》中,柯南·道爾小說中的福爾摩斯和華生醫生,性格的特點都被放大,這使得他們在觀衆眼前更可愛、更有喜感。另一方面,兩個都市男人自願被綁在一起,如果缺乏足夠有說服力的情感解釋,搭檔會顯得呆板。

但是呢,這都不是藉口。絕對有一些非常故意的部分。《神探夏洛克》第一集,卷福見到花生,就邀請他當室友。房東老太太是腐女之友:樓上還有一間臥室,如果你們想分開睡哈。花生:我們要分開。房東:別擔心,隔壁那對還結婚了呢。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爲什麼要這種臺詞?幹嘛這麼演?我怎麼這麼激動?

冷靜下來,分析一下。這種臺詞只可能發生在今天的主流影視中。首先,不管他倆是不是gay(隨便吧真的),本劇的世界觀中,同性戀是倫敦老太太都習以爲常的事情。其次,好基友習以爲常地被調侃。創作者們潛意識裡有判斷:這事挺時髦,加幾句唄,觀衆喜歡,哦等等還有直男,沒事他們不看那麼細。

過去的觀衆們可不喜歡。最近二十年來,社會作爲整體對於gay有了嶄新認識。美國一本社會學論文集《解讀兄弟情義:電影和電視中的同性社交關係》指出,1990年之後,隨着人們對於同性戀自然存在的廣泛接受,使得同性文化開始在主流文化中佔據一席之地,通常會以某種隱晦而糾結的方式存在着。

1997年的《心靈捕手》中,馬特·達蒙無論是和老師羅賓·威廉姆斯之間,還是與朋友本·阿弗萊克之間,都有着強烈的感情。他最初迷茫、無知,通過同性間的關係,完成了自我的成長。

而直到最近十年,由於觀衆對CP的熱情爆發出來,賣腐纔開始變成常規娛樂內容。娛樂影視中的腐元素纔開始廣泛使用。

《心靈捕手》

在新潮的國度,藝術家們一向以擺脫性束縛爲榮,而英國貴族式的彆扭傳統,又將欲拒還迎玩到最銷魂

歐洲是世界上對同性戀最早表現出友好態度的地方。從20世紀下半葉,一系列同志平權運動在西方各國爆發。2001年,荷蘭成爲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立法的國家。英國1967年取消同性罪名(英格蘭和威爾士),2005年允許同性情侶申請“民事伴侶”,2014年同性婚姻法正式生效。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反而是先進國家中的落後者。曼徹斯特大學的教授Angie Wilson 2013年寫了一本書《爲什麼歐洲對同性戀更加友好而美國不》,指出很大原因是宗教在生活方式中佔據很大地位。尤其是美國南方各州教會、大家庭在社會福利中承擔着比政府更重要的功能。保守傳統的家庭觀不能打破。

而英國,雖然在禮節規矩上有着貴族式的堅持,但是在自由和人性方面卻有開放的態度。這就是爲什麼英劇有兩大特點,改編傳統經典,又充滿叛逆和新穎的氣質

在藝術領域,性別的束縛是最早被打破的,對不同性向的接受被視爲先鋒和自由的象徵。幾天前剛剛去世的英國傳奇搖滾歌手 David Bowie,曾經引起衆人譁然的就是雌雄莫辨、嫵媚性感的形象。他曾經說自己是同性戀、雙性戀,最後卻否認,或許就在借性別來表明自己先鋒自由的態度。

隨着這樣的同性領袖 (gay icon)式的人物越來越多,並且取得偉大的成就。同性戀者在各個領域,尤其是文藝圈獲得話語權。上世紀末,同性戀創作者也進入了最大衆的主流影視領域。這裡我們必須提到的是拉塞爾·T·戴維斯,他1999年創作的英劇《同志亦凡人》徹底改變同志在電視中的地位。美國人翻拍了這部劇,將其變得更加通俗直白。戴維斯參與到《神秘博士》的創作,並開發了新劇《火炬木小組》。如同上文所介紹的,上校Jack被特意設定爲泛性戀,因爲這最酷。

能否詮釋gay某種程度上,成爲了評價演員是否有能力的“標杆”。英國男演員有三寶:全裸、女裝、扮基佬——表演人類最複雜之處。

開放的態度,不妨礙英國人特產含蓄內斂(彆扭傲嬌)的性格,帶着漫長貴族傳統的驕傲,精英主義的小情緒。

這裡需要提及的是,同性戀風氣曾經在公學制度的男學生中盛行。弗洛朗斯·塔瑪涅那本著名的《歐洲同性戀史》裡,詳細闡述了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公學制度與中上階層自由同性戀模式的關係。發生在英國此時期的同性戀崇拜與英國男性精英有關,並且作爲一種“傳統”持續至今。

這種古怪但迷人的貴族式傳統,在英劇的人物設定、以及演員本人性格上都表現無遺。《神探夏洛克》中,一邊親密着,一邊不承認自己是同志。甚至連主創團隊都不承認。

正如豆瓣用戶@鹽lynn所說:“英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和影視劇,彷彿天生就帶着這股子說不清道不明的氣質——永遠是保持着面癱和正經外殼,內部卻默默的刷着下限、重口味、毫無顧忌,以及意識超前——簡直像是爲了搭上新概念的腐,量身打造的一般。”

當然了,另一方面,一切都基於英語國度的文化影響力。其它歐洲國家是不是合適,中國觀衆也不知道。西班牙有專門的同性頻道,但是我們不看。

伊頓公學

當中國女生們從壓抑中覺醒,二次元世界是最自由的空間,表達喜好,消費男性

2010年的美國電影《孩子們都很好》中,朱麗安·摩爾和安妮特·貝寧飾演了一對拉拉,有看男同性戀情色片的情趣。她們的養子發現了,很不理解。朱麗安·摩爾說沒辦法,這就是人類的性衝動。

這句話可以回答,腐女爲什麼存在。不管是什麼性別什麼性向的人,都有着複雜的衝動機制。當然,電影中是拉拉愛看男同,但日常情況直女纔是主力軍團,因爲喜歡男人,兩/多個男人更好。

在漫長的男尊女卑的年代,女性沒有表達喜好的權利。當然,可能根本就沒有被挖掘——如果是80年代的中國,沒有耽美漫沒有帥哥演員,你怎麼知道自己喜歡看男同性戀?

對於中國女生來說,腐國也是一種自由的虛擬空間。腐女在2000年之後開始大規模出現,今天則似乎無處不在,這背後正是長期壓抑過後,年輕女孩獲得了意識解放,性觀念終於向西方接軌。但是,時間太短了,對於很多女性來說,不管是來自父母的壓力也好,受到的教育影響也好,社會福利也好,現實中徹底的自由太夠嗆了。她們唯一最能隨心所欲的,就是在隱蔽的二次元世界,表達自己的喜好,被哪個傲嬌的CP戳中了萌點,隔幾天換個老公。這個世界裡都是現代的同齡人,還花不了多少錢。

可能還有個問題。Gay不是等同於娘娘腔?女生爲什麼那麼愛?並非如此。我們在好萊塢硬漢變遷史的文章中提到過,今天的女性對man的要求更完整了。實際上,男女的評判標準正在趨同,要勇敢強大,也要有豐富的情感。當《單身男子》中科林·費爾斯失去愛人而痛哭,《丹麥女孩》中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穿起女裝,卷福和花生表現出過去定義爲孃的曖昧時候——他們反而變得更man了。

女觀衆的捧場,也反向導致賣腐的加劇。《衛報》說,即使《神探夏洛克》的主創不承認創作同性戀情,但是編劇們對於粉絲的反應明白着呢。而卷福在給《霍比特人》(花生是主演,卷福配音龍)做宣傳時,被問到和朋友花生有沒有關係。他一定要說,哦當然了,都是他幫忙求來的合同,他負責在片場照顧我,哦他還知道我的洗澡水要怎樣溫度。(是的最後補充一句,我們要兩個房間。)

挺好理解的。如果你和好搭檔站在一起,全世界觀衆就發出尖叫——你也會忍不住要逗逗她們吧。

《丹麥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