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愿景》龍潭媽媽翻轉親子公園
客家文化館後方的階梯廣場成功轉型爲沙坑遊戲場後,也多了大坡面的溜滑梯,讓孩子玩得不亦樂乎。(桃園市客家事務局提供)
「龍潭親子建設推廣聯盟」認爲,當孩子在遊戲場玩樂時,若不慎與其他孩子有衝突,可以用「遊戲式語言」溝通,不僅能消弭親子間的衝突,雙方的負面情緒也能得到緩解。(龍親盟提供)
桃園市龍潭區爲傳統客莊,民風保守純樸,被視爲退休養老的好選擇,無奈缺乏多元的親子設施、公園,想遛孩只能往外地跑,地方媽媽們決定揭竿起義,成立「龍潭親子建設推廣聯盟」,靠草根力量撐出與公部門的對話空間,如今龍潭出現獨特的擺盪遊具,首座沙坑遊戲場也在客家文化館誕生,成功翻轉家鄉的公園遊戲力。
在共融公園如雨後春筍的時代,放眼桃園12行政區,有軍史風十足的平鎮雙連坡碉堡公園、有長15公尺滾輪溜滑梯的大溪埔頂公園、綠意盎然的桃園大有梯田生態公園,反觀龍潭公園多以罐頭遊具、銀髮族的體健設施爲主。
兒童需求 長期被忽視
「龍潭甚至沒有一座公園有秋千可蕩。」龍親盟理事長黃琬瑄說,由於居住龍潭的年長者比例不低,較少關注親子的需求,媽媽們曾在臉書社羣提問、質疑公部門,卻未獲得積極迴應,甚至有人認爲龍潭好山好水,在此定居理應知足,不宜過多改變。
2017年,龍潭北二高橋下公園正被列入參與式預算,討論遊具更新方向,現爲龍親盟理事的莊小姐當時到場觀摩後發現,明明兒童纔是遊具使用者,卻沒有表達機會,還聽到有人反應,擔心公園若是「太好玩」,恐吸引大批人潮、攤販聚集,影響住戶生活,讓她爲孩子的健康成長感到憂心。
面對公園稀缺、呆板現況,媽媽們不願妥協,決心從臉書社羣、實地遊說開始努力,自此地方媽媽的Line羣中不再只是交流育兒經驗,莊小姐在2019年中旬向1999市政信箱陳情,其他成員也在龍潭校園、橋下襬攤連署,爭取建設共融公園,讓龍潭吹起公共參與的溫柔旋風。
藉助社羣 心聲被聽見
龍親盟常務理事Eva說,除藉助社羣力量,媽媽們也在市長鄭文燦到龍潭跑行程時,到場舉牌、遞陳情書,努力向里長、議員陳情,不放過任何機會,要公部門在研議親子建設時,也能聽到地方媽媽們的心聲與期望。
歷經無數奔波走訪,媽媽們自認像在窄巷中求生存,要很努力才能撐出對話空間,但她們始終態度堅定。黃琬瑄說,國道3號橋下的「舞動園區」,不僅爭取到過往未有的擺盪大索,周邊也多了親子廁所可使用。
罐頭遊具 變共融公園
此外,客家文化館後方的階梯廣場,也在龍親盟加入參與式預算提案後,獲得龍潭鄉親高票支持,成功轉型爲龍潭首座沙坑遊戲場;遭拆除的龍潭大池西岸遊戲場,也在議員徐玉樹協助下,獲得觀光旅遊局同意重新規畫;置放在龍潭運動公園裡的罐頭遊具,透過龍親盟陳情後,市府也允諾重新設計成共融公園。
「會玩才能好好長大!」黃琬瑄說,公園遊戲力對孩子至關重要,孩子們能在遊玩中刺激感覺統合神經,促進對團隊合作的理解、提升自信心,對適性發展相當有助益,幫助寶貝們找到自身興趣,是媽媽們爭取公園建設很大的原因。
談及未來願景,黃琬瑄表示,龍潭生態豐富,龍親盟日後將再極力爭取自然遊戲場,提升公園內自然素材佔比,減少人工感,達到友善環境,也期許公部門在公園氛圍塑造上,能展現更多地方特色,讓客莊文化能在遊戲中習得,深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