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遊業日益成爲產業扶貧重要方式和脫貧攻堅重要渠道

人民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劉佳)今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文化旅遊助力脫貧攻堅情況舉行發佈會,文化和旅遊部資源開發司負責人單鋼新指出,鄉村旅遊業日益成爲產業扶貧的重要方式和脫貧攻堅的重要渠道

單鋼新表示,主要從五個方面開展工作,第一,堅持規劃先行,做好頂層設計。會同國家發改委、扶貧辦先後印發了鄉村旅遊扶貧行動計劃、行動方案等多個政策文件。同時積極開展全國旅遊規劃的公益行動,組織編制了765個旅遊扶貧規劃,特別是幫助“三區三州”這些深度貧困地區240個重點村,幫他們編規劃、明確思路,加強資源開發。通過發展旅遊,聯通城市和鄉村,連接市民和農民,促進城鄉互動和協調發展。

第二,推廣典型示範,提供發展路徑。充分發揮文旅融合優勢,這些年來開展創意下鄉活動,不斷提升鄉村的文化內涵。倡導各地融合農區園區景區,融合生產生態生活,通過優化整合鄉村資源,來有效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股金、村民變股東,通過開展這種對接幫扶,爲貧困村發展鄉村旅遊、脫貧致富找到了行之可效的方法和路徑。

第三,加強品牌建設,擴大市場影響。發展鄉村旅遊扶貧需要因地制宜,挖掘當地的特色資源,積極打造特色品牌。會同國家發改委推出了全國1000個鄉村旅遊重點村,這其中225個都是貧困村,爲這些貧困地區培育了一批優質的鄉村旅遊品牌。特別是今年還推出了全國300條各具特色的能讓大家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鄉村旅遊精品路線。比如甘肅的田園詩民俗風情之旅,像山東的親情沂蒙紅色人文之旅等等。還創新推出“三區三州”旅遊大環線,通過組織旅遊專列,開展線上線下的推廣活動,切實提升了貧困地區旅遊資源和產品的市場的關注度和影響力。這種活動直接對接市場,直接對接企業,也直接對接客源,能夠有效促進旅遊消費、帶動貧困村的綜合效益,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讓鄉村既成爲城裡人鄉愁的“棲息地”,也成爲農民脫貧致富的“聚寶盆”。

第四,加強資金保障,改善發展環境。這些貧困地區大多是生態資源富集區,要把這些“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的優質資源轉化爲“羣賢畢至、少長鹹集”的高質量旅遊產品,確實需要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近年來,會同國家發改委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65億元,支持了656個“三區三州”的旅遊基礎設施項目,同時還協調中國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這些金融機構加大扶貧力度,目前投放貸款將近700億元,有效改善鄉村旅遊發展環境,推動了這些貧困地區的旅遊業的發展。

第五,加強人才培訓,提升造血機能。助力脫貧攻堅,鄉村人才建設確實尤爲重要,在全國設立了5個旅遊扶貧培訓基地,這些年來,先後辦了38期培訓班,培訓鄉村旅遊帶頭人超過8000人次。今年受疫情影響,還專門開設了鄉村旅遊面對面網上的直播課堂,到現在統計下來,累計在線學習超過了65萬人次。通過這些培訓,幫助鄉村的幹部羣衆開拓視野、更新觀念、瞭解政策、掌握方法,把扶貧扶志結合起來,增強自信,激發內生動力,讓農民不離土、不離鄉,就近立足一產發展三產,通過鄉村旅遊變“輸血”爲“造血”,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發展探索一條符合市場規律的、可持續脫貧的惠民富民之路。

單鋼新表示,旅遊扶貧政策體系日益完善,扶貧模式不斷豐富,在帶動貧困地區提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方面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受到了幫扶羣衆和社會各界的充分認可。下一步,將繼續推動鄉村旅遊高質量發展,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