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鄉創業就業 爲全鎮脫貧攻堅注入源頭活水
11月24日,萬州區龍駒鎮梧桐村國家級保種場蘆花雞西南繁育中心二期工程正在進行最後的設備調試。到12月中旬,該項目將全面投產,每月將新增雞苗40萬隻。記者四個月前來採訪時,繁育中心二期工程還只是一個工地。據瞭解,在龍駒鎮全力打好脫貧收官大決戰中,全鎮像這種有序推進的鄉村振興項目有70多個。
返鄉之約
“我的心在家鄉深深地紮下了根”
當日一大早,在龍駒鎮梧桐村國家級保種場蘆花雞西南繁育中心,技術骨幹向騰波把剛出殼的雞苗轉運到育雛車間,這些雞苗兩個月後就能上市銷售。
走出溫暖的車間,一股冷氣迎面而來,向騰波搓了搓手。
過去,龍駒鎮幾乎沒有成片的田地,除一條叫作磨刀溪的深深溝壑外,就是兩面對出的大山。18歲那年,向騰波和好友譚方毅約定:一定要走出這大山,到外面去闖闖,待做出些成績後,再回到家鄉。
變化,源於脫貧攻堅戰。數年前,梧桐村率先引進了蘆花雞生態養殖項目。作爲龍駒鎮依託魯渝東西扶貧協作在梧桐村發展的新興脫貧產業,該項目不僅讓村裡98個貧困戶全部脫貧,還創新推出消費領養、社會認養、區域聯養、分戶散養和託管代養“五養新模式”,把產業帶動效應輻射到嶺上、花坪等9個村,以及龍駒鎮外的後山、彈子、李河等10多個鄉鎮,重慶市內外預購蘆花雞苗30萬隻。
原來閒置的山林,現在成了增收來源地。通過產業結構的深度調整,龍駒鎮已經形成“果藥菌茶+生態畜禽”的產業格局,每個村、每一個產業背後都有專業科技隊伍提供技術、管理支撐,在全鎮建成科技幫扶產業基地25個。
“踏上鄉土的那一刻,我如釋重負。走在寬闊的鄉村道路上,褲腿上再也不會沾上像鉛墜一般的泥巴。我的心便在家鄉深深地紮下了根。”向騰波感慨地說。
近年來,龍駒鎮創新“一村一品牌、一鎮一特色”模式,探索實施“在鄉能人創業,外出返鄉創業,市民下鄉創業”的“三鄉歸雁工程”,實打實的“組合拳”匯聚成一股強大力量,不斷爲全鎮脫貧攻堅注入源頭活水。
奮進之約
“只要勁頭不鬆,再難的事都不怕”
“一首龍駒歌,唱着真快活。梯田層層小河彎彎,碧浪泛清波。小康道路村村通,致富鄉親家家樂,幸福滿屯籮。”一曲旋律深情悠長的《幸福滿屯籮》盪漾在龍駒鎮龍溪村的青山綠水間。
龍溪村山裡有幢風格別緻的小洋樓,旁邊緊挨着一幢於20世紀50年代用條石壘砌的二層民居樓。房前地壩的大青石堡坎護欄上,鏤刻着的“立功、立德、立言、育人、盡孝”十個大字。
“這裡是川東地下黨龍溪支部的所在地。”村支書譚明清介紹,現在這裡修建起一座書院,將龍溪革命老區紅色歷史文化、農耕鄉土文化等用實物形式進行展示,辦成教育基地。
大山裡生態環境恢復後,莊稼時常遭到野豬損壞,老宅故園也在歲月的長河中日漸斑駁,是否該對其進行一番脫胎換骨的改造?在山村與現代文明碰撞、山裡人與生態環境改善所面臨的現實矛盾中,龍溪村該如何發展,如何脫貧致富奔小康?
“答案就是:既要留住歷史記憶、留住鄉愁,又要開闢新路,鞏固脫貧成果。”譚明清說,“只要勁頭不鬆,再難的事都不怕。這就是‘龍駒力量’。”
經專家論證,村支兩委決定把龍溪茶作爲主導產業,一來野豬不食,一年辛苦不至於白費;二來通過建立現代化茶園,村民不僅可以獲得土地流轉費,還能在基地打工,獲得務工收入。隨着龍駒鎮紅色旅遊的發展,村裡還決定發展茶旅觀光農業,拓寬增收渠道,全村146戶445人都實現了穩定脫貧。
如今的龍駒鎮,自然與歷史輝映、風景與人文交融。在“龍駒力量”的激勵下,越來越多的龍駒“賢人”幹起來了,越來越多的龍駒“能人”趕回來了,越來越多的龍駒“客人”涌進來了,小康生活已向他們展開絢麗多姿的錦繡畫卷。
振興之約
“我們趕上了好時代”
深度貧困鄉鎮是脫貧攻堅難啃的“硬骨頭”,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被列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試點。
作爲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中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鄉鎮,萬州區龍駒鎮積極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的機制和方式,注重鎮村聯動、區域帶動,脫貧攻堅、特色小鎮、鄉村振興“三輪驅動”,全鎮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基礎極大提升、活力不斷增強、區域引領示範的可喜變化。
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示範點……在龍駒鎮,一個個榮譽紛至沓來。
展望未來,龍駒鎮黨委書記張鳳政心裡早已繪製了一張鄉村振興的美好藍圖:實施“一心三片”區域發展舉措,優化鎮域空間佈局;通過城鎮村聯動融合發展、農文旅協作融合發展、“種養+”一體融合發展,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完善“三鄉人才”引培新載體,通過“志智雙扶”,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持續激發羣衆發展動力、持續推動農村文明新風、持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
談起這些年來家鄉的巨大變化和鄉村振興的美好前景時,村民們都說:“我們趕上了好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