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帶國牌突出重圍,拼多多“拼了”
短短兩年,拼多多又一次在消費領域“出圈”,而這次是因爲“品牌”。
近日,拼多多在上海舉行發佈會,宣佈“新品牌計劃”在推行一年半後將升級到“2.0版本”。其願景也升級爲,五年內扶持100個產業帶,訂製10萬款新品牌產品,帶動10000億元銷售額……
總之,覆蓋更多的企業、工廠及生態,幫助其打造自主品牌,提高競爭力。
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多,參與計劃的企業超過1500家,累計推出定製產品4000多款,訂單量突破4.6億。
事實上,該品牌計劃正成爲國內製造產業帶升級轉型的重要推手,重塑着內銷大市場的新生態。
市場的呼喚
2019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上年增長8.9%,約是1949年的60倍。隨着消費能力提升而來的是消費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中國消費者不再只需要產品能用,更要求產品好用,從追求功能轉變爲追求品質。
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消費者眼中的“品質”總是和國外品牌掛鉤,從日本買馬桶蓋,從韓國買電飯煲,從新西蘭買奶粉……大到汽車,小到衛生巾,總是國外品牌更受青睞。
在生活寬裕的人之外,還有一羣面對着高生活成本,能省則省的消費者。他們不追求進口商品,對他們而言,功能與口碑兼具的高性價比產品是最好的選擇。但市場上高端進口產品和低廉無品牌產品中間,卻是大片空白,如同拼多多副總裁陳秋所說的那樣:“很多國民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要改變國外品牌大行其道、低收入人羣消費需求得不到滿足的局面,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讓國內品牌做大做強。代工廠在多年的生產中積累了成熟的技術和完整的生產鏈,按理說和“做大做強”這個目標之間只有一步之遙,但就是這一步,難於登天。
企業的渴望
一個產品從研發到售賣,各環節所獲得的利益構成了一條微笑曲線,它的一端是專利技術的擁有者,另一端是品牌和服務的提供者,二者都獲利頗豐,中間的低谷則是組裝、製造者,他們的利潤空間最小,遠低於前兩者,國內代工廠就是這個低谷。
不僅如此,想要獲得這微薄的利潤,代工廠還要靠國外品牌下訂單,十分缺乏自主性。無論是爲國內消費者考慮,還是爲自身發展考慮,他們都迫切需要自立門戶。
麥肯錫《2020年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品牌認可度有所提高,希望本土品牌也能提供稱心如意、高品質的商品。這給國內企業帶來了新的機會,但要接住這個機會,卻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品牌的樹立非一朝一夕可成,宣傳品牌理念,高價聘請符合品牌定位的代言人,潛移默化地讓消費者接受、認可品牌價值,這些既要時間,也要成本,代工廠多年積攢下來的本金,經不起揮霍。可是沒有品牌,企業就缺乏號召力,很難提高銷量,這似乎是個死循環。
有生產能力,但卻缺乏品牌認知,這是很多國內製造企業的現狀。中國製造在實際上爲消費者提供着優質產品,而消費者買自家門口做出來的東西,卻繞了一個大圈,多付了不少錢,這錢也沒能裝進中國企業的口袋裡。
拼多多“拼了”
電商直連工廠主要有三種模式:自營類F2C電商模式、平臺類F2C電商模式和C2M電商平臺模式。其中旨在從品牌和渠道兩方面提升企業競爭力的C2M模式對企業改造最深入,這正是拼多多和企業合作的模式。
陳秋指出,品牌是中國製造企業共同面臨的問題,過去一年多,尤其是疫情導致大量企業轉向內銷市場後,拼多多與多個產業帶、企業合作試點探索更多品牌扶持模式,如今已卓有成效。
拼多多“新品牌計劃”是依據自身擁有的消費數據,分析消費者在某品類產品中的消費偏好,以此爲依據,指導企業進行設計和生產,從而打造出最適用、最受歡迎的產品,再依託平臺搭建場景,幫助企業銷售。“在新品牌計劃最開始推出的時候,我們就有一個理念:希望能打破傳統的渠道決定品牌、渠道決定消費者的體系,真正以用戶需求爲導向來創造商品、創立品牌。”陳秋回憶道。
簡言之,以用戶爲導向,助力企業實現最優成本,再反哺用戶,這就是拼多多在做的事。
“南方生活”就是一個這樣建立起來的品牌。南通疊石橋是中國最大的家紡產業集羣地,有非常成熟的工廠和電商賣貨團隊,唯一缺的就是品牌。“南方生活”創始人林燊帶着這個發現找到了拼多多,他希望能將產業帶商家“拼”成一個品牌,這個想法得到了拼多多團隊的支持。在平臺流量傾斜,帶隊整合資源之下,“南方生活”誕生了,並且4個月內銷量就達到了4500萬元。
不僅如此,長期關注“新品牌計劃”的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春宇表示,升級後的“新品牌計劃”將從帶動單一企業,轉變到帶動整體產業帶和區域經濟。
國外品牌代工廠搖身一變成爲了國內自主品牌,受益的不僅是企業和消費者,還有“中國製造業”這個招牌。在全球製造業的激烈競爭中,推進製造業品牌建設,是推動中國製造業崛起的關鍵。
對消費者偏好的精準把握,使拼多多幫助國內企業創立品牌成爲可能,而國牌的發展,又會吸引更多消費者將目光從國外品牌身上轉移過來,塑造着消費風向。
助力這一良性循環的實現,助飛中國製造業,正是拼多多“新品牌計劃”升級後的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