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氣象工作如何對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十四五”期間非常關鍵。氣候治理能力的提升爲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一環,是促進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力量。因此,不僅要加快推進國家層面的應對氣候變化立法進程,建立跨部門應對氣候變化協調工作機制,系統性研究研判和應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統籌管理和協調應對氣候變化工作;還須推動形成國內應對氣候變化和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合力,從產業行業科技、金融、財政、貿易、稅收等多方面加快出臺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政策,推動我國投資方向和投資模式向碳達峰和碳中和調整轉移,加快我國綠色低碳轉型進程。同時,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增強機制、議題、概念的設置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話語權,推動和引導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硬仗,更是一項長期任務。碳達峰、碳中和涉及的領域很廣,“十四五”時期,如何通過改革和結構優化,打造一個高效的、涵蓋不同層次的氣候變化工作體系?一是圍繞國家和地方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更豐富的科學數據產品服務等進行研發,爲全面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科學水平和服務國家戰略提供決策諮詢能力,保障氣候安全,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二是不斷提升區域氣候變化風險評估能力,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而貫穿其中的基本原則是,加強觀測體系建設的系統性、全局性,強化研究結論的自主性和國際可比性;積極適應和推動我國氣候治理從參與向主導、引領發展,做到精準研判。三是由於受不同區域的複雜氣候條件影響,氣候變化的長期預報、預測能力對不同行業的產業佈局選址極爲重要,需要開展前瞻性研究和科學評估,以提升對氣候資源的精準化預報和防控重大風險的氣候服務能力。四是在氣候變化方面,要根據全球和區域氣候系統模式進行創新開發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進行科學評估,形成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可比水平的氣候系統模式,以深度參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評估,爲氣候變化新時代的中國內政外交提供重要支撐,維護中國和發展中國家權益,增強我國在國際氣候變化領域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當前,全球性生態危機成爲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爲各國共識。面對國際氣候治理的新形勢,在“十四五”及相當長一段時期,要爲全面提升我國氣候治理能力現代化而努力。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頂層設計。氣象事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強化政治責任,要立足應對氣候變化基礎性科技部門的定位和職責,主動對接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需求,研究科學合理的資源開發、利用、保護戰略路徑,充分考慮各行業、各地區發展水平、氣候資源稟賦特點、產業與能源結構特徵等研究制定氣候治理地方規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二是堅持綠色發展,進行科學評估。注重氣候資源監測,推動科學開發、利用與保護,特別是加強全球氣候變暖對我國典型脆弱地區影響的監測。提升風能太陽能等氣候資源精細化監測,對大規模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的生態環境效應進行風險普查,科學評價特定區域開發可能帶來的正負面影響,爲開發決策提供依據。三是堅持創新驅動,強化科技支撐。全面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服務水平和服務國家戰略決策的科技支撐能力,一方面,要積極運用全球氣象綜合觀測、氣象大數據等手段,深化氣候變化科學基礎性研究。另一方面,要開展碳匯潛力監測核心技術攻關,實現碳收支的可測量、可報告、可覈查。四是堅持開放共贏、匯聚強大合力。繼續發揮好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作用,做好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進一步開展氣候治理國際合作,推動《巴黎協定》全面、有效、持續實施。加強與科技、能源、生態環境、林業等相關部門的溝通,促進信息的互通和共享,做好部門間政策銜接。大力開展科普宣傳,提供更多優質生態氣象公共服務產品,反對奢侈浪費,鼓勵節能減排,讓綠色低碳生活成爲社會公衆新風尚。   氣候變化給人類社會帶來嚴峻挑戰。作爲新時代氣象工作者,必須變危機爲先機,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助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爲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作出新的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