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與禽流感
蔡育岱 譚偉恩
國際間食品安全制度的發展從二○○八年中國「毒奶粉事件」爆發到今年英國「馬肉風波」的喧騰,短短五年間已有顯著地進展。兩個國家最近的政策實踐頗值得我們臺灣政府關注:中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nited Arab Emirates;以下簡稱阿聯)。
透過ECFA這個平臺,作爲臺灣目前重要貿易往來對象的中國,已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食品輸出國家。綜合歐盟與中國的海關統計,以及世界銀行的數據資料來看,2005年到2010年中國在全球的食品輸出量足足成長一倍,貿易總額高達410億美元。以向來強調食品安全規範的德國市場爲例,中國不但逐年增加對該國的食品貿易,且在2011年金額逼近140億歐元,成爲歐盟國家以外排名前三的德國糧食供應者。此現象間接反映了中國當局對於「出口」食品安全品質的改善。而近日北京市政府又於四月一日施行新的國內食品安全規範:《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此《條例》側重於監督機制的強化以及對網路食品零售業者的控管。
與臺灣同樣有高糧食進口率(甚至更高)的阿聯,也在上個月的二十五日頒佈新食品安全法規,並擬將此新規範適用於所有食品產業。考量到每年大量的觀光人口與商務往返人士,杜拜(Dubai)作爲該國最先施行新法的地區,將執行重點聚焦於生產、配銷以及安全教育三個面向。阿聯當局強調,新法主要功能之一是在對一百八十多國的進口食品項目進行管制之餘,向消費者宣導個別規範的原因以及具體執行之方法,從而達到提升民衆食品安全知識的目標。此外,政府也將與餐飲和旅館業者緊密合作,落實 食物來源的追縱與監督。
與上述兩國相較,臺灣不但欠缺食品出口貿易競爭力與大量觀光或商務人口的經濟優勢,政府主觀上也對食品安全顯現十分冷淡的態度。除非有新聞性的焦點事件被披露,立法與執法機關的行政積極度甚低。隨着網際網路便利性的普及化,消費者透過上網購買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將是必然趨勢。因此,政府理應積極擘畫與輔導食品產業發展網路市場,而非造成資策會近日指出的,臺灣網路電子商務有明顯逆成長的現象。此外,根據觀光局的統計圖表,近三年入境臺灣的中國和日本旅客數有增加,但美歐國家的旅客數則呈現下滑。倘若政府能仿效阿聯提升餐旅產業的食品安全水準,應能多少裨益目前觀光產業的競爭力與吸引力。最後,慮及目前H7N9禽流感疫情,進口之雞肉或相關肉類產品的食品安全更顯重要。臺灣從民國90年起,進口雞肉量逐年成長,對國內業者已構成實質損害,現又有疫情帶來的公衛威脅,政府決不能繼續消極以對。治國之道無他,安民富民爲先。盼決策者能以人民的經濟和健康安全爲首要顧念。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學副教授;譚偉恩,美國慢食協會會員。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文章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