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危機】薛承泰/少子高齡化會讓臺灣走向「自然亡」嗎?
【少子化是臺灣社會必然趨勢,也是迫在眉睫的重大危機!《雲論》本週邀請多位專家學者深入解析,帶您瞭解當今人口狀況、放眼未來。】
臺灣生育率(平均每位婦女生育量)下降不是最近開始,1951年達到7人的頂峰之後即逐年下降。2003年已降到1.23人,進入了「超低生育率門檻」(1.3人)也開始被聯合國列爲最低之列,一直到現在。
1950年代爲高生育期帶來龐大嬰兒潮,約在1951至1966年間出生,平均每年超過40萬。這批人目前佔臺灣總人口四分之一,正陸續步入老年。他們的幼年臺灣處境最爲艱難,從兩岸的軍事衝突、退出聯合國、兩次石油危機、中美斷交等……;然而,政府也同時延長了義務教育9年、推行家庭計劃、推動十大建設……等,不僅度過了難關而且還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經濟奇蹟─經濟成長率快速且縮小貧富差距。
隨着環境衛生改善,人們不再以多生子女來保障其未來,加上1967年開始家庭計劃的實施,到1980年代生育率就降到2人左右。那時,臺灣進入工業化,職業結構改變了,小家庭也紛紛出現。這是世界上多數國家都會經歷的人口轉型,也就是從高生育高死亡階段,高生育低死亡階段,最後來到低生育低死亡階段。每個國家人口轉型所經歷的時間長短不一,歐洲許多國家在二次戰後不久就進入了第三階段,並且持續到現在,中北歐國家在近30年來生育率大致維持在1.5至2.0人。
臺灣生育率下降速度快
臺灣同樣經歷這三個階段,較特別的是,時間較歐洲爲晚,但速度相對較快。1983年即降至人口替代水準(2.1人),可是維持並沒有多久即繼續下降,尤其是1998年至2010年間的急速下降令人驚訝,儘管當中有過幾次金融危機不利於年輕人的婚育,可是其他亞洲國家也同樣受到衝擊,臺灣生育率仍然降得較快!
2010年正好碰到金融海嘯並且是虎年,曾創下總生育率0.9人的新低,以及出生數量不到17萬的紀錄。幸好當時政府已意識少子化危機,一些鼓勵婚育措施陸續上路(如育嬰假有6成薪、在家育兒津貼、扶養幼兒特別扣除額等),之後5年生育率回到1.2人,生育量達21萬人。很不幸,近兩年又雙雙下滑,蔡政府急着在原有措施上加碼,可是眼看着結婚數持續下滑,離婚數卻上升,今年生育量恐怕只有18萬。
18萬嬰兒意味着,兩年後幼兒園受託上限、6年後小學新生、12年後中學……,而18年後大學新生頂多13萬人(以70%淨在學率計算)。少子化對各級教育的衝擊至爲明顯,接着是勞動力與納稅人口的減少,相對地老人越來越多,照顧與福利需求水漲船高。
臺灣人口結構正快速轉變,1956年18位小孩(15歲以下)纔有一位老人(65歲或以上),去年老人與小孩一樣多,2030年老人將是小孩的兩倍,2060年老人將佔總人口(約1850萬人)的4成,小孩則只佔1成!這樣的推計,是假設沒有戰亂,沒有大規模傳然疾病,或大型天災的發生的前提下。
保費能否支撐退休生活
2008年之前沒有鼓勵生育措施,乃因許多人具有人口高密度的迷思,以爲鼓勵生育會增加能源與土地的負荷;其實,再怎麼鼓勵,今後人口都不會增加,只能期待減緩人口結構的失衡。
晚婚與少生直接影響到生育,加上壽命繼續延長,高齡化將是無法逆轉的趨勢!這個世紀出生的人,有一半的人可活到90歲,想想看,若他們30歲開始工作,65歲退休,繳了35年的保費,能支撐退休30年的生活嗎?當前退休者,許多在20歲出頭即開始工作,60歲退休,繳了近40年保費來支撐退休後約23年的生活,政府都說會破產,那未來呢?
晚婚與少生的背後當然和經濟有關,年輕人起薪低也許不是重點,關鍵在於薪資的停滯,相對地,房價高也並非壞事,但關鍵在於節節攀高!過去的年輕人初次工作也都是低薪,也買不起房子,可是薪資不斷往上調,速度超過了房價的漲幅,擁有一個家的願望,即容易實現!
此外,對於婚姻家庭的價值是否被重視,也會影響年輕人的思維。近年來政府在重視多元家庭的同時,似乎在貶抑當下主流婚姻與家庭制度,這不是很奇怪嗎?就連實施同婚已久的瑞典,他們在教育下一代時,仍然是強調一夫一妻的主流價值,但同時尊重與包容其他的多元型態。最後,領導人是否能給年輕人一個可以信賴且有希望的未來,更是影響到臺灣是否會走向「自然亡」的關鍵。
少子化危機系列文章
【少子化危機】鍾文榮/生、養不起的未來
【少子化危機】馬凱/臺灣已走到窮途末路了嗎?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薛承泰,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