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產》少子化+高齡化 兩代宅與單身宅漸崛起

政大商學院信義不動產研究發展中心鑑於臺灣人口結構的快速轉變,舉辦「人口與家庭變遷下的住宅市場」論壇。若從人口與家庭結構趨勢看住宅需求,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研究員文山指出,臺灣家庭結構仍以夫婦與未婚子女核心家庭最多,但近十年家戶規模逐漸縮小,而缺乏照護人力的家庭型態(夫婦、單親隔代)大幅增加。兩代家庭5年間呈增長趨勢,三代以上大家庭型態逐漸式微,且隨老年人口教育程度提升,老年家戶也越來越注重個人隱私。在平衡生活隱私與親人照顧之下,兩代之間最理想的居住安排將是一碗湯的距離

其次,楊文山指出十年內全球獨居人口增加了33%,臺灣單身戶的比例也相當高,單身的住宅需求將形成一股浪潮,未來的住宅社區以及都市規畫應該要留意此一趨勢。而臺灣在少子高齡化之下,「極點社會」將成型,也就是人口將極端地集中在大都市,未來大都市基礎建設的服務能量以及預應大規模災害的能力將面臨極大的挑戰。同時當人口邁入負成長的過程中,都市會面臨「萎縮」,與其等待都市被動的縮小,不如主動「摺疊」它,讓都市公共資源的使用更具效率

至於人口對都市住宅發展課題部分,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彭建文表示,統計近10年人口淨遷入最多縣市包括桃園(19.7萬人)、臺中(7.4萬人)、新北(5.3萬人)、金門(4.87萬人)、新竹縣(4.07萬人)、宜蘭(2.65萬人)、新竹市(1.69萬人) ,不過也有不少區域人口呈現持續流出,人口的減少與高齡化對於住宅需求將產生量變與質變。未來住宅的消費性需求勢必減少,而市郊的衰頹又會比市區來的明顯,因此不應該再過度擴張都市計劃區,政策也應該由鼓勵擁屋轉向提升居住品質

面對高齡化的社會來襲,彭建文建議人口政策,應積極調整移民外勞政策,而高齡化社會就更需要電梯設備、無障礙設施與強化日常生活照料等,國內高齡者住進安養機構意願偏低,在家老化是種趨勢,青銀共居也值得推廣。

梭夢創意總監、成大建築學沈孟穎博士指出,早期集合住宅常見30坪與三間臥室格局,就是對應1980-1990年代臺灣核心家庭爲夫婦與2~3個小孩的型態。此外,臺灣戰後到經濟快速成長的過程中,由早期政策導向的住宅設計,到興建國宅的社區管理與空間區隔,以及住宅商品化之後開始探索使用者空間需求,種種的演變形成了現今臺灣的住宅樣貌

沈孟穎認爲,過去因爲深受「效率住宅生產模式」影響,導致臺灣的住宅設計過於標準化而與人們實質生活需求相去甚遠。因此未來住宅的空間規劃,除考慮家庭人口容納之空間大小外,格局的安排應該從家庭的生活方式與社會需求出發,重新思索未來住宅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