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小攤販爲什麼沒有被壟斷巨頭逼上絕路?

(原標題:日本小攤販爲什麼沒有被壟斷巨頭逼上絕路?|界面新聞 · JMedia)

文|智谷趨勢旗下掘金日本房產  託蘭德

最近,“互聯網巨企就連菜市場也不放過”的話題討論得非常熱烈。

不少互聯網巨頭站在了這個新風口上。什麼美團買菜、樸樸、盒馬生鮮、京東到家,這些賣菜APP集中爆發。

與此同時,熟悉的配方又來了:價格戰。

一盒雞蛋只要1塊錢,8瓶礦泉水1塊錢,兩個西紅柿免費送……什麼0元搶購,新用戶大額紅包,輪番上陣。

我同棟樓一鄰居還在羣裡炫耀她在電商平臺上買菜的戰果:

互聯網行業每跨入一個傳統領域,都會掀起一陣腥風血雨,這次也不例外,而且危及的是中國實體經濟中,最爲活躍和普遍的個體戶。網上討伐互聯網賣菜的聲音越來越多,我看到一段話讓我至今印象很深:

然而,與國內凡是都能資源再分配的“電商化”有所不同,我們的鄰國日本一直是以實體爲主,電商反而不太發達。

有人說,這是日本跟不上互聯網時代,被甩在後頭了。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電商在日本的擴張之路有點失敗

中國2018年電商所佔的社會零售總額比例已經達到19.8%,到了2019年,這個比例進一步上行了1個百分點,達到10.63萬億人民幣,發展非常迅速。

但日本,至今這個數字卻仍未達到10%。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統計,2018年,日本社零售總額爲283萬億日元,但是電商在整個零售總額中的佔比僅爲6.2%,銷售額爲18萬億日元,只有中國的1/10。

即使在疫情期間,選擇網購的家庭佔比增長到了50%,但這個數字在過去3個月就開始持平,沒有進一步增長的趨勢:

不過,日本電商發展不起來,不是因爲日本電商落後、搞得太糟,日本有名的電商也不少,比如樂天、日本亞馬遜等。

日本人不在網上購物,他們主要去三個地方購物:第一是超市,第二是百貨公司,第三是商店街。而導致日本人不愛網購,有兩個核心原因:便利、成本。

“如果在上海走走,會發現便利店、各種小超市挺多的,已經很方便。但和東京大阪比,數量上、商品內容上要少很多。”

在日本生活了幾十年的中國企業研究院院長陳言,如此形容他對中日兩個國家街頭便利程度的感受。

在日本,隨處可見的便利店、蔬菜超市、自動販賣機,以及過幾個街區就能看到一個生活用品百元店、唐吉坷德等等,形成了一個對當地居民而言非常方便的消費圈。

而且很多車站連接出口的地方,會有大的百貨公司,結合各種藥妝店、食品雜貨店、便當店等等,大大增加了便利性。

其中,便利店不止在大城市裡遍地開花,即使在日本的鄉村,普通民衆的消費場所都會有便利店。它還承擔着很多生活功能,比如交水電費、保險費、報名費;它還可以是快遞的存放點,基本上就是日本人生活的小助手。

另外,營業時間也是便利的一大特點。日本有不少超市是開到凌晨1點,或者是24小時全天營業的。

我們之前介紹的一個位於東京中野區的項目,它周邊就有這樣一個營業到凌晨1點的蔬菜連鎖超市。

(營業到深夜1點的SUMMIT蔬菜超市)

(周邊營業到深夜或24小時營業的超市)

對於早出晚歸的日本社畜而言,到了12點都能買到新鮮蔬菜,無疑是居住環境的加分項。

因此,人們不論在一天中的任何時候出門,或者不論加班到多晚回家,基本上可以買到想要的東西。這體現了在日本的發達城市,便利店、超市的普及程度遠遠高於中國同行,而且營業時間更長,這是日本電商發展不起來的一大原因。

沒有中間商差價

第二個原因:成本。這點也跟國內有很大差異。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國內,去高鐵候車廳的便利店買個水,價格可以是外面的2、3倍,而在普通便利店裡買一瓶水則原價,但如果在網上一次性買多點,價格可以是原價的一半甚至更多。

這樣的景象在日本是很難出現的。因爲不論在什麼地方,便利店、自動販賣機,甚至網上,商品價格都是相對統一的,超市和促銷店(如唐吉坷德)會便宜一些,但基本不會差得離譜。

這是因爲,中國的零售商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中間商賺差價”,而電商可以減少這些中間差價,直接建構高效的供需鏈條;並且,國內網上購物的人羣龐大,也從量上體現了優勢,可以向供貨商進一步壓價。

日本則因爲零售發展得更早,經年累月之下,物流體系已經非常成熟,中間環節很少,線下零售的效率非常高,所以經常是線上線下一個價。

另一方面,日本大量的商品是進口的,也很難減少一些中間開銷。

線上買了還要等一兩天,又不包郵(日本的郵費貴,因爲人工費高),所以花同樣的錢,還不如出門去零售店裡買。

日本的這一模式跟咱們國內一個地區非常相似——香港。跟東京一樣,香港也是一個人口密度高,各類大百貨、菜市場、便利店密集分佈的大都市,各個社區自然而然形成了既有大型資本連鎖百貨品牌,又有小商戶、個體商家的社區個性化的線下商業

可是,日本比中國香港多走了一步,走出了更具口碑傳播度的社區文化

這就是日本獨具特色的商店街。

大量個體商戶,甚至經營了上百年的雜貨店、美食鋪,組成了日本各個地方強有韌性的商業環境和文化影響力。

社區的靈魂

剛纔說到的,日本人線下購物會去的三個地方:超市、百貨、商店街。可以說,商店街是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

單說“商店街”你可能有點陌生,但如果我說——東京上野商圈的阿美橫町是商店街,大阪知名的黑門市場是商店街,周杰倫MV中那個舉辦夏日慶典街道是商店街,又或者在淺草寺的仲見世通也是商店街,你就有概念了吧!

是的,日本傳統的商店街是集美食、購物、慶典於一身的社區文化標誌

我們在做東京房產投資時,也很看重周邊是否有活躍的商店街。因爲,除了配套設施會更加完善外,有商店街也說明這裡的居民氛圍和諧,日本租客會喜歡租,出租率和換手成功率也更高。

舉個在東京日暮裡商圈的谷中銀座商店街的例子。

谷中銀座商店街是許多深度遊日本的旅遊網站上的常客,周杰倫的MV《說好不哭》就是在這裡取景的,原因是在這條街上有很多經營了很久的個體小店,店主也都是這附近的居民,有很濃的日本下町風情,夏日還會舉辦專門的慶典,非常具有當地的社區特色。

(谷中銀座的夏日慶典)

8月初是舉行夏日祭典的時期,在此時前來,你就可以領會到商業街對維持社區成員間的聯繫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1975年,有統計機構向日本居民發起了一項調查:“你參加商店街的活動是爲了什麼?”大多數人回答“與鄰居交流”,其次“爲了地區發展”,第三則是“對生活有幫助”。可以說,早在上世紀6、70年代,商店街的社交屬性已經非常明顯了。

在商店街上,你會看到日式雜貨店,有些經營了將近50年。

還會有經營了百年的麪包店、咖啡店,下面這家就位於紀念日本著名資本家吉田松陰的鬆陰神社旁邊,非常有歷史底蘊。

以及熱門日劇的美食打卡店,

(《孤獨的美食家》第三季第一集的烤雞肉串店)

但更多是當地居民開的果蔬店鋪花店、書店等,這些日常生活所需的商鋪

基本上,日本的各類商店街都會自行組成商店街協會,而協會就負責主辦商店街整體的活動,促成商店街的共識,讓整個商店街上的商販成爲“共生”的集合體。

在商店街上的商鋪經營者們往往是這個街區的居民,每個商店街都形成了自家社區獨特的文化,也因此,商店街被人譽爲“當地社區的靈魂”。

(赤羽一番街,標誌是一個白色小人)

說到日本商店街的發展史,已有將近100年的歷史。20世紀前期,日本有大量農民工進城打工,使得都市人口激增,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也迫使日本政府在短期內劃分土地,儘量把商鋪聚在一起,這就形成了商店街的雛形。

從一戰後到二戰結束的這段時間(1920-1945),日本經濟有較快發展,因此帶動了民間商業活動,促使越來越多人開店做生意。這就形成了一個街道上,商家兩邊排開的景象。

而到了1962年,政府爲了進一步發展經濟,推出《商店街振興組合法》,日本商店街由此來到了最爲繁榮的時期。

(谷中銀座商店街是日本最古老的商店街之一)

可隨着90年代日本遭遇了經濟泡沫破滅,經濟景氣度大幅下降,加上大型連鎖百貨、商場搶佔線下零售的市場份額,禍不單行,日本人口老齡化,繼承家業的後代不願繼承等等,各方面因素導致不少商店街上的個體店鋪被迫關門。

現在去一些商店街,你可能會看到不少店門緊閉的景象。“シャッター通り”(鐵門通)一詞,正是形容這些街道中多數店鋪倒閉,而產生整條街“空洞化”的景象。

京都府北部福知山市『新町商店街』)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那些富有特色的美食節、夏日慶典,形成的部分原因也有一些“無奈”,是商店街爲了吸引更多遊客來購物、觀光,從而拉動商鋪的生意。如今,一些商店街協會還會開設網站,把最新的活動信息同步到網上,以便於傳播。

直至今日,不止大型商場,就連電商都加入日本搶奪零售份額的行列,商店街的市場佔有率進一步被壓縮。

但是,日本大多數人仍然認爲,這些商店街會繼續保留。因爲它們是如毛細血管一樣紮根於一個社區中的社區化存在,擁有自身的特色,也起到了維繫當地居民關係,增強社區認同的作用。

就如同西村幸夫筆下的“日本傳統街區重生故事”,社區居民自發組織,政府引導、扶持,建立各式各樣的草根“俱樂部”、“協會”、“組織”、“協議會”,建立地方文化,最終“再造魅力故鄉”。

這些,是互聯網巨頭引導的社羣所無法取代的。

反觀我們,如今互聯網巨頭來勢洶洶,試圖瓜分甚至獨佔市場,這裡頭有先進的算法將資源再分配,但這裡頭,卻極度缺乏社區本身的自發性。

雖說菜市場裡也有江湖,那些坑蒙拐騙、質量問題不在少數,但是與其直接用互聯網高科技的鐮刀一刀剷掉他們,不如從監管入手,讓市場自身進行主動的升級。

今天看資料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句話,覺得特別有同感:

正如發展城市化不能消滅鄉村,發展電商大時代也不能消滅線下小個體。鄉村讓世界更美好,多維度共存、共發展的大小商業體,也會讓中國商業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