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上有什麼?爲什麼要去小行星採樣?

2025年5月前後,我國小行星採樣返回探測器天問二號將實施發射,它將對近地小行星2016HO3進行採樣返回。小行星上有寶藏嗎?爲什麼要去小行星上採樣呢?

小行星是圍繞太陽運行的一類天體。與地球、火星這樣的大行星相比,小行星的體積相當小。目前,在已經發現的約100萬顆小行星中,最大的小行星穀神星的直徑只有約1000千米,大約相當於地球的十三分之一,而大部分小行星的直徑均在10千米以下。小行星可能出現的位置從地球軌道內側一直延伸到太陽系的邊緣,但絕大部分小行星分佈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中。有些小行星可能在運行過程中到達距離地球相當近的位置,存在潛在的與地球相撞的可能。這類小行星被稱爲“近地小行星”,國際上有一些機構在對他們進行嚴密監控,並制定了小行星與地球可能相撞時的應對方案。

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

確定小行星的類型

像大行星一樣,小行星本身不發光,但天文學家們可以通過觀測它們反射的太陽輻射來推測小行星的性質。

小行星研究的一個重要參數是反照率,即小行星可以把多大比例的太陽輻射反射出去。反照率與小行星的成分和表面結構等性質有關,可以使天文學家們獲取關於小行星的一些信息。隨着光譜觀測技術的發展,天文學家們還可以從小行星反射的光線中分辨出哪些波段的反射比其他波段更強,進而根據這些光譜特徵進一步精確推斷小行星的成分。根據反照率和光譜信息,一般將小行星劃分爲C型、S型和X型三類。其中C型小行星的反照率較小,富含碳質和有機成分,其數量約佔已發現小行星數的75%。S型小行星主要成分爲硅酸鹽,其數量大概佔已發現小行星數量的17%。X型的小行星則包含其他光譜特徵相似的小行星。

探究太陽系起源奧秘

目前的理論認爲,小行星和太陽系的其他天體是在同一時期形成的。在46億年前的太陽系形成早期,固體物質不斷從太陽系中凝聚出來,形成微行星。有些微行星子被大行星捕獲,成爲大行星的一部分,有些則不斷增長形成小行星。因此,小行星的探測可以使我們更清楚地瞭解太陽系起源的奧秘。此外,有理論認爲地球上構成生命的化學物質是由小行星產生的隕石和彗星、宇宙塵埃帶入地球的,探測小行星還有助於進一步搞清地球生命起源的問題。

1991年,探測木星的伽利略號探測器在途中飛掠探測了加斯普拉小行星(小行星951號),進行了航天器對小行星的首次探測。1996年2月,美國尼爾探測器則飛抵433號小行星愛神小行星,進行了環繞和着陸探測,測量了愛神小行星的大小、形狀、質量分佈、磁場、化學成分和礦物質分佈等特徵。而日本的隼鳥號系列探測器,則把小行星探測帶入了取樣返回探測的新階段。

愛神小行星

採樣揭示小行星的奧秘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試圖搞清地球上收集到的隕石和小行星之間的聯繫,希望能確定每一類隕石是來自哪一類小行星。一旦這種關係建立,在地球上能夠收集到的隕石就爲小行星研究提供了更豐富的樣本。如果使用空間探測器環繞小行星探測,由於距離小行星表面的距離還相對較遠,觀測數據精度不夠,不能準確確定小行星表面的礦物組成和化學成分。而如果發射探測器在小行星表面登陸,採集樣品後返回地球,科學家們就能夠使用高精度的分析儀器對樣本進行研究,從而揭示小行星與隕石間的聯繫。

行星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手段是使用地球上的望遠鏡等觀測設備對大行星和小行星等天體進行探測,但由於地球與其他天體距離過於遙遠,這種探測難以獲得行星的細節信息。隨着航天技術的發展,人們可以發射探測器,飛掠或環繞其他天體,進行遙感探測,獲得行星或小行星表面的地形地貌、化學物質等信息。近些年來,搭載着多種分析儀器的巡視器開始在行星科學探測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行星和小行星表面採集樣本,送入光譜儀等儀器中,對其成分進行比較細緻的分析,給我們帶來許多新發現。然而,受制於航天發射能力和航天器供電等多方面的限制,航天器搭載的儀器與地面上同類的大型設備相比,分析能力要弱化不少。航天器的壽命有限,對樣品一般只能進行單一項目的單次分析。

《問天少年》2023年度訂閱

“問宇宙,探空天”

今朝問天少年,明日國家棟梁!

爲了解決這些限制,人們迫切希望能將其他天體的樣本帶回地球進行研究。這些樣品可以在實驗室中供科學家們使用各種大型儀器,進行更爲透徹的、多方面的研究。隨着研究的深入,一旦科學家們提出了新的問題、有了新的分析思路,這些樣品可以隨時“待命”,爲科學發現提供新的信息。

對月壤進行分析

然而,由於從其他天體上採樣返回時,航天器還要在其他天體上完成一次起飛的過程,因此難度和複雜程度較大,至今成功的例子不多。上世紀美國在開展阿波羅登月計劃時,航天員從月球上累積人工採集了約382千克的月球樣本。蘇聯共發射了11顆月球自動採樣探測器,只有3顆取得了成功,共採集月球土壤樣品321克。

航天員在採集月球標本

進入21世紀後,無人的自動取樣任務開始獲得進展。日本的“隼鳥號”探測器在幾經波折後成功的取回了小行星樣本,後續的“隼鳥2號”任務已經成功將取得的樣本帶回地球。而美國的“奧西里斯-雷克斯”也在2020年10月20日成功收集了小行星樣本,正在返回地球途中。我國的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表面完成了1731克樣品採集,並於2020年12月17日平安返回地球。

“隼鳥 2 號”採集到龍宮小行星樣本

去小行星“挖土”的價值

除了進行科學研究外,也有人提出了到小行星上“挖礦”的設想,以此開發太空資源,獲得商業上的利益。金、銀、鉑、鈷等價值或用處較大的重金屬,在地球上的儲量有限,有些人甚至擔心,這些人類工業生產必需的資源將在百年之內耗盡。而小行星中富含的這些元素,爲人類在未來從太空中獲取這些元素提供了可能。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小行星和地球由類似的物質積聚而成,但由於地球的質量比較大,較強的重力場將較重的金屬元素都吸引到地球核心,而小行星由於其質量較小,大部分此類元素均保留在小行星表面。有理論認爲,目前我們能在地殼中開採的金屬礦物,有不少就是地球形成初期撞擊到地球表面的小行星“贈與”的。小行星採礦目前還處於概念研究階段,尚無實質上開展的計劃。對於小行星採礦在經濟上是否有利可圖,人們的觀點還不統一。有人認爲,使用太陽帆等利用自然物質產生推進力的工具,可以降低星際航行的成本,從而讓小行星採礦盈利。也有人對此持反對態度,認爲太空飛行的巨大成本和高風險性讓小行星採礦註定是個虧本的買賣。

本文原標題爲《爲什麼要去小行星採樣》,載於《太空探索》雜誌2021年第1期。

文/李會超

本文轉載自公衆號:中國航天科普

注: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此標明轉載來源,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協商或刪除內容!

風上風雲|雲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