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235家數字銀行全掃描:數字銀行做對了什麼?

過去十年,在金融領域,一種被稱爲“數字銀行”的新物種,正在崛起。

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持牌數字銀行數量,由2014年的48家,快速增長至2023年底的235家,而更廣泛的提供數字化銀行服務的機構數量則早已超過300家。

數字銀行,也被稱爲虛擬銀行、互聯網銀行,是爲了應對傳統銀行的業務侷限性,而在過去十多年間陸續誕生的一批新型金融機構。這些機構主要依託金融科技,通過線上渠道提供存、貸、匯等核心銀行服務。

十年來,全球數字銀行不僅體現在數量和規模快速增長,在整體銀行業中的所佔比重也不斷攀升,爲個人和小微企業提供小額、便利、費率合理的金融產品,幫助改善了全球金融的普惠性。無論是成熟市場還是發展中市場,數字銀行均已證明自身對於金融體系的獨特價值。

數字銀行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金融科技大爆炸的時代背景。那麼,領先的數字銀行到底做對了什麼?它們在思考什麼?未來的數字銀行什麼樣?

7月23日,由奧緯諮詢(Oliver Wyman)聯合微衆銀行發佈了《全球數字銀行發展與創新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通過對全球235家數字銀行的樣本研究,揭示了過去十年數字銀行的發展經驗,探尋未來數字銀行的發展趨勢。

爲何快速崛起?

過去十年數字銀行數量顯著增加,反映了這一新興金融模式的快速發展。

報告顯示,最早一批數字銀行在歐洲設立。在2010年到2015年間,歐洲涌現了一批數字銀行,包括Monzo、OakNorth、Starling Bank、N26、Revolut等,自設立以來總共吸引了超過數億名客戶。同時,北美、亞洲、南美等市場也紛紛出現了類似的新設銀行,以提供銀行服務的金融科技企業。截至2023年底,全球持牌數字銀行數量達到235家。在2019年和2021年,當年新設的數字銀行分別達到36家和31家。

這些數字銀行成立的背景較爲多元,包括從金融科技企業發展而來、傳統金融機構設立數字化業務的子公司或全新設立的銀行等。由於其業務起點有所不同,可以分爲原生數字銀行及衍生數字銀行。

原生數字銀行,通常爲新設銀行,以線上服務爲核心,藉助金融科技,爲傳統銀行業務欠發達地區以及傳統銀行業務無法覆蓋的客戶提供在線金融服務,例如,微衆銀行、Nubank。

衍生數字銀行則由傳統銀行衍生而來,藉助金融科技對現有銀行業務進行數字化轉型,實現產品服務創新、客戶體驗優化、運營降本增效,例如,BBVA、ING。

報告認爲,數字銀行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得益於客觀環境的助推。分佈式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等關鍵基礎設施在全球各地逐漸完善,它們爲數字銀行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使其能夠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擴展業務。疫情也從客觀上加速了數字銀行服務的發展。

另一方面,數字銀行的便捷與集約的業務形式非常適合普惠金融的發展需要。數字銀行線上爲主的展業方式以及相對集約的成本結構,可幫助觸達過往沒有被傳統銀行體系所覆蓋的人羣,尤其是在一些傳統銀行業欠發達的地區。

數字銀行的出現,使得部分人羣擁有了人生第一個銀行賬戶,或是取得了人生第一次的信貸支持。在小微企業方面,數字銀行可以基於相對簡便的手續,提供小額、便利、費率合理的產品和服務,幫助小微企業獲得更有效的金融支持。因此在旺盛的普惠金融需求推動下,數字銀行也迎來了快速的發展。

客觀上講,自數字銀行誕生以來,全球整體的金融普惠指標也確有改善。

領先的數字銀行都在做什麼?

如果現在用傳統眼光來看待數字銀行,那就有失偏頗了。

報告指出,與傳統銀行不同,數字銀行深挖獨特的生態資源,拓展多元化的業務模式,探索多市場覆蓋,積極參與數據要素流通的基礎設施建設,這正成爲數字銀行領先傳統銀行的競爭優勢。

爲了進一步優化現有商業模式,數字銀行紛紛將目光投向“生態圈”資源。已深度嵌入到某一生態圈的數字銀行,正在探索如何進一步利用生態圈的數據資源,達到精準服務、爲客戶增信等目的;同時也在力求打造完美融入生態圈場景的無縫服務體驗。

在現有金融服務之外,探索業務模式和收入的多元化也是衆多領先數字銀行的共同選擇。它們都在積極嘗試將自身的能力與無形資產——包括科技能力、運營能力、客戶資源、數據資源等進行產品化,目前這些嘗試包括了提供科技解決方案、銀行即服務(Banking-asa-Service,BaaS)以及向終端客戶提供非金融服務等。

多市場的覆蓋也是領先數字銀行尋求持續增長、強化領先地位的重要戰略舉措。在較早一批數字銀行進行全球佈局的嘗試後,目前領先的數字銀行更強調打造“區域冠軍”,在較爲接近的市場中逐步提高覆蓋度,進一步提升規模效應,優化盈利能力。

領先數字銀行還在嘗試成爲數據要素流通的推動者。它們將自身在安全計算、隱私計算、聯邦學習等領域形成的成果,以開源形式提供給其他機構,或形成產品化解決方案,尋求解決“數據孤島”問題的辦法,希望在提升數據要素共享的開放度、最大化數據價值的同時,確保數據安全和公平性。

例如,微衆銀行基於自研的FISCO BCOS開源區塊鏈底層平臺,爲政府及其他機構打造數字基礎設施,提供跨境數據流動解決方案,解決可信數據流通問題。該技術方案已經應用到今年5月在深港兩地上線試運行的深港跨境數據驗證平臺,爲深港兩地居民跨境工作、生活及企業拓展業務提供便利條件。

未來數字銀行什麼樣?

數字銀行的出現,曾經被認爲是傳統銀行的“顛覆者”,但是從數字銀行的發展實踐來看,其更像是一條“鮎魚”。

報告認爲,數字銀行在全球銀行業中將承擔重要角色已經成爲行業共識,但其難以成爲對現有銀行業格局形成根本性的改變的“行業顛覆者”,而是持續保持銀行業的“鮎魚”姿態,以其在金融科技和創新能力,在整體金融體系中扮演“創新推動者”的角色,促使整個銀行業保持創新活力。

而對於數字銀行本身而言,頭部數字銀行已經形成規模效應和良好盈利能力,而未來幾年領先數字銀行將在盈利性、市場覆蓋和引領行業標準等方面與其他跟隨者進一步拉開差距。另一方面,數字銀行行業標準可能逐步形成,領先數字銀行的技術標準、風險管理模式等可能對外輸出成爲行業通用標準,推動行業規範統一,從而提升整體數字銀行業的發展水平。

新興科技仍將不斷推動數字銀行形態與模式進一步演化。隨着AI(人工智能)、Web 3.0、物聯網、元宇宙等技術和應用的不斷髮展,數字銀行業仍會持續出現創新的應用、產品和服務。數字銀行的具體形態與業務模式也可能隨着新技術的問世而進一步演化,推動行業價值進一步提升。

未來,傳統銀行與數字銀行的邊界將逐漸模糊。隨着規模的提升和業務的多元化,領先數字銀行也開始採用一些傳統銀行的模式。數字銀行在保持便捷、低費率等優勢基礎上,嘗試探索線上線下結合、人工服務與自動化服務結合、綜合金融服務提供等模式。另一方面,經過十多年的數字化發展和改造,許多領先的傳統銀行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科技能力和數據能力,並且不斷探索和嘗試新的業務模式。這些創新服務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也增強了傳統銀行在數字化時代的競爭力,使得傳統銀行的服務模式與數字銀行有所靠攏。

報告預測,無論未來更爲新型的“銀行”是否還被稱之爲“數字銀行”,它們都會和目前的數字銀行先行者們一道,爲全球銀行業發展和改革提供更多創新力、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