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產視角下的茶文化

2019年11月27日,聯合國大會宣佈每年5月21日爲“國際茶日”,以讚美茶葉的經濟、社會文化價值,促進全球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聯合國糧農組織宣佈2020年的第一屆“國際茶日”活動主題爲“茶和世界共品共享”,其目的在於傳播弘揚茶文化,活躍繁榮茶貿易,促進茶產業發展,帶動茶農增收致富。“國際茶日”的設立,無疑將有助於世界對中國茶文化的認同,將有助於中國同各國茶文化的交融互鑑和茶產業的協同發展。這是因爲——

中國是茶的故鄉和茶文化的發祥地

茶原爲中國南方的嘉木,將茶葉作爲保健飲品,可以說是古代中國南方人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貢獻,也是中國人民對世界飲食文化的貢獻。

茶樹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則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神農百草”的傳說未必可信,但成書不會晚於西漢初年的《神農百草經》則說明,至少在那時我們的祖先就已經認識到了茶的藥用功效。唐代茶聖陸羽撰寫的《茶經》,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全面論述了茶的性狀、品質、產地、採製烹飪方法及用具等,既反映了我國先民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的功用並開發飲用的事實,也很好闡釋了中國古代輝煌燦爛的茶文化。稱發於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普及於明清的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實不爲過。

中國製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經歷了藥用、食用、作酒、飲品的不同發展階段,有了煮茶、蒸茶、煎茶、泡茶、沖茶等不同飲用方式,有了綠茶、紅茶、黑茶、白茶黃茶、花茶等不同茶品類型,有了飲茶、品茶、敬茶等不同目的和茶具、茶點等相關物品,還有茶祖茶神茶藝茶道茶俗等不同衍生文化,足以說明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茶不僅是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農產品和具有良好康養價值的保健品,也是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人們文化交流的媒介,而且其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柴米油鹽醬醋茶”說明了茶爲人們日常生活所必須,“人在草木間”的“茶”隱喻着天人合一的境界,“茶禪一味”闡釋的是對於人生的品悟,而“茶壽”則揭示了飲茶和健康長壽之間的關係。

不僅如此,作爲中國農耕文明的典型代表——

茶是重要的農業文化遺產

一個明顯的例證就是,在我國15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IAHS)中,茶類遺產有2項,分別是雲南普洱茶園與茶文化系統福建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在2019年農業農村部公佈的第二批36項中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茶類遺產有6項,分別是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和福鼎白茶文化系統,湖北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統,湖北赤壁羊樓洞磚茶文化系統,貴州花溪古茶樹與茶文化系統,雲南雙江勐庫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而在截至目前農業農村部所發佈的5批11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茶類遺產有15項。除了上述8項以外,還有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廣東潮安鳳凰單叢茶文化系統等。當然,由於各種原因,還有一大批具備條件的項目尚未被列入。

而且,一些看起來似乎與茶無關的農業文化遺產地本身卻也是茶的重要產地。如浙江安吉的白茶、德清的莫幹黃芽等。還有那些產自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和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羣的桑葉茶,以及與其他遺產地核心要素組合而成的竹葉茶、枸杞茶苦蕎茶、八寶茶等等。

對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農業農村部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食物與生計安全保障、農業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傳統農耕技術、相關農業文化和生態與文化景觀,既是遺產系統的基本特徵,也是認定的基本標準。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更好認識——

茶農業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

以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的景邁山寧洱縣的困鹿山和鎮沅縣的千家寨等爲核心區域的“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於2012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被原農業部列入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系統中包含着3540萬年以前的寬葉木蘭化石、2700年樹齡的野生型古茶樹、逾千年樹齡至今依然壯碩生長的過渡型古茶樹和千年萬畝古茶園爲代表的栽培型古茶園,加上採用現代理念和技術建立的生態茶園,形成了茶樹利用的完整的演化鏈。“遠看是森林,近看是茶園”是古茶園的典型景觀。高大喬木和茶樹一起遮蔽着下層的灌木、作物和草本植物,茶樹上攀附着各種寄生植物,農業生物多樣性及相關生物多樣性豐富。據調查,僅在瀾滄景邁芒景古茶園生態系統中就有植物物種125科489屬943種。布朗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茶樹栽培利用方式與傳統文化體系,具有良好的文化多樣性與傳承性,祭拜“茶神”等活動延續至今。山地農業與茶園共榮共生,成爲當地居民的主要生計方式,森林、茶樹、村落有機結合,構成完美的複合生態景觀。

普洱古茶園體現出的生態智慧對於生態茶園的建設具有重要啓示意義。按照以茶爲主、立體種植、多物種組合的形式,形成林-茶-草的複合生態系統結構。縱橫交錯的高大喬木爲茶樹遮陰,茶樹下種植牧草或其他作物,通過增加物種多樣性減少雜草和病蟲危害。

2013年被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的日本靜岡傳統茶-草複合系統,則是一種典型的茶樹種植與草地管理相結合的複合農業生產系統,成爲日本傳統土地利用形式的典範。靜岡縣是日本最大的茶葉產區,當地茶農發現,在茶樹周圍種草可以改善茶葉的顏色、香氣和口感,從而可以長出高品質的茶葉。此外,茶樹通常種植在陡峭的山坡上,草地的覆蓋不僅可以減緩因降雨和地表徑流帶來的水土流失,還可以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提高土壤肥力的可持續性。茶園與周邊草地的鑲嵌結構,使得茶樹和草地相得益彰,不僅因草的生態隔離作用而減少了茶園病蟲害,而且草收割後作爲廢料還田於茶園中,形成了良好的生態循環,保護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據調查,該地區已記錄的物種達300多種,包括7種瀕危物種,是日本生物多樣性最爲豐富的半天然草原之一。

農業文化遺產爲人們看茶提供了新的視角。農業文化遺產視角下的茶文化系統,已經不再僅僅是農產品或食品,也不僅僅是茶藝、茶道,而是包含着物種資源、生計保障、農耕技術、民俗文化、生態景觀等在內的社會-經濟-自然複合生態系統。在這個複合系統中,我們還可以體會到物質循環、物種多樣、和諧共生的生態農業思想,生物利用的生存智慧和康養價值及其在“健康中國”戰略中的重要意義。

希望通過“國際茶日”活動,讓茶類農業文化遺產更好地走向社會、走向公衆,並進一步推動中國農業文化遺產更好的走向世界,讓人們更好的領略包括農業文化遺產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生態與生物資源研究室主任,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科學諮詢小組共同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