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談:雁默》通靈少女與人民的名義

通靈少女人民名義

兩岸最近火紅的電視劇,《通靈少女》與《人民的名義》雖然提供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異趣,然其共同之處,都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吸取養分,並以現代手法加以改造。所謂創意,不是從無生有,而大都是將舊翻新,也唯有此,才能產生共鳴。

通靈少女中國概念

通靈少女的故事臺灣宮廟文化爲基底,透過少女的成長曆程,描寫現代與傳統生活的衝突,和解,青春與老朽碰撞出來的趣味,成功取得觀衆的共鳴。其實,類似的手法,在臺灣不是沒有人嘗試過,但影視作品是一種集體創作,也受到資金限制,叫好叫座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所以往往成功得很偶然。重點在於,一部成功的作品,能多大程度推動整個影視產業的進步,簡單地說: 成功的作品能否創造產業「新的可能性」。

喔,好耳熟的詞兒,對,蔡英文才剛說,期待臺美關係「新的可能性」。

大家知道臺灣便利超商的密度世界第一,但很少人知道,我們宮廟的數量與密度比超商還高。這個文化來自大陸泉州,漳州潮州等傳統信仰,歷久不衰,甚至在種種因素下,香火還愈燒愈旺。事實上,整個東南亞都留存着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文化輻射,所以《通靈少女》在東南亞23個國家播出,也引起很熱烈的迴響

有人說,臺灣繼承了中華文化糟粕,這是沒有見識的說法。文化的累積與再造,不見得是精華的再進化,只要有心,糟粕也能變黃金,若是無心,精華也會消失。《通靈少女》使用了日劇慣用模式臺式偶像劇的包裝,與中式文化背景,搭配出一個全新的影劇形式,讓觀衆有新穎又不陌生的微妙感受。我們平常的對話閩南語國語的混和,臺式國語以及國語化的閩南語,說明文化融合從來都是雙向,而非單向,此劇的對白設計充分呈現了臺灣人對話樣貌。因而所謂本土,原本就有高含量的大陸元素,更別說本劇主題「通靈」,所傳達的古代中國概念了。

但是,此劇乃由HBO亞洲慧眼識英雄找出故事,再與臺灣公視,新加坡棱聚傳播合作推出,不禁讓我們質疑,臺灣的商業電視臺爲何開發不出這樣的作品?是資金不夠?是市場太小?是挑選劇本跳不出窠臼?是寫故事的人才進不了這產業?還是這產業沒有健全的商業模式?或以上皆是?那麼,我們的文化部又在做什麼?《通靈少女》的表現,讓我們確定臺灣並非沒有人才,而可能是人才找不到活路

將鏡頭轉向對岸。

人民的名義尺度

若說《通靈少女》讓臺灣觀衆覺得新鮮,那《人民的名義》則是讓大陸觀衆大開眼界。此劇的看點,不在於演員的演技,製作的精良,或故事的豐富度,這些面向表現雖都不俗,但真正火熱的原因在於尺度。

人民的名義,其故事與其說是講貪官污吏的故事,不如說是呈現大陸整體官僚制度的深刻問題。既然說的是大問題,就要挖得夠深,夠寫實,才能引起共鳴,簡言之,就是尺度放不放得開。英美電視劇我們已然很熟,尺度永遠是最開放,最大膽,「紙牌屋」一劇描寫政治黑暗面,尺度破錶。然而,謀殺犯真能做到美國總統嗎?這是否有點過度戲劇化了?如果我們將尺度縮小些,可能會更寫實,那麼《人民的名義》算是真實感很高的故事了,大陸網民形容此劇是中國版的紙牌屋。

貪官污吏的故事,在中華文化裡實在多不勝數,無論是小說,戲曲,野史,甚至正史,都能找到用不完的題材。此劇的故事模式,基本就是傳統中國官場的戲劇元素,官場中的勾心鬥角,從古至今都是算計算計算計。然而,這不是古裝劇,不是過去式,而是現代劇,現在進行式。《人民的名義》將這些年來中國經濟大躍進歷程中,官員的貪污手法,腐敗的人心,給真實呈現了出來。甚而,追究到貪腐所依附的整體官僚文化問題,可說是大陸破紀錄的大尺度。須知,大陸乃一黨專政地區,雖然整頓貪腐是目前最顯眼的政治正確,但畢竟開放人民揭共產黨瘡疤是需要勇氣與自信的。

當大陸觀衆看到區區芝麻綠豆官藏在別墅裡一牆的鈔票外加一牀的現金,還塞不滿,不得不堆到大冰箱裡的畫面時,心中的震撼不是臺灣民衆能想像的,因爲那就是他們周遭的事,那就是累積已久的憤慨,那就是以往「不方便透露的真相」。此劇能順利播出,象徵共產黨的自省與改革決心,不只是抓貪官,還要檢討讓貪官得以寄生的官僚體系。

這不是第一齣反腐劇,但卻是反派官員階級最高的一出,層級到達「副國級領導人。「副國級」有多高層呢?這麼說吧,「正國級」領導人包含習近平在內只有7人。那麼7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就是數十名「副國級」領導人了。對比臺灣的話,正副總統與五院院長7人算是名義上的最高層,那麼內閣部會首長就大概算「副國級」了。不過在臺灣畸形的民主政治下,內閣首長都很卑微,可讓民代隨便飆罵,但在大陸就非同小可。

當然,對共產黨而言,開放這麼大尺度是很有風險的,因爲總會有觀衆覺得尺度還不夠大,你沒把自己剝乾淨以前,就不滿意。而且,以後尺度低於此劇的反腐劇,也應該是沒市場了,你脫了一件就得一直脫下去,纔有收視率。故而,再怎麼說,《人民的名義》創了紀錄,說明共產黨也在時代的巨輪中轉變,而且有可能變化的速度會加快,與同樣高速轉變的民心賽跑。

雖然路線不同,難以對比,但看過了這兩齣戲,不禁會想,何不以宮廟題材結合政治寫一出呢?因爲在臺灣的黑金政治裡,宮廟也是重要的一環。我們的戲劇過於傾向風花雪月,缺乏對重大社會議題的探討,故事總缺乏深度與反省,政治題材也總是拍馬屁自我美化

影視作品是軟實力,華人社會在這方面還遠遠落後英美,文化進步的難度遠高於建造航空母艦或太空站,然而《通靈少女》與《人民的名義》都讓我們嗅到了「新的可能性」。(作者爲IT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