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談-大陸鄉村社造 亟待臺灣參與

論壇一共邀請兩岸6位學者專家演講,包括北京奧運場館「水立方」中方總建築師趙曉均、上海i20青年發展公益組織理事長陳瑤、作家寧遠等人,他們正親身投入中國新一波鄉村社造運動中,而且大量借鏡臺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

「創意鄉村」主題論壇的現場直播,在微信公衆帳號吸引近3萬人觀賞,絕大多數都是青年人。這也呼應當前大陸一個方興未艾的現象:在急遽城市化引發嚴重負面後果的今日,越來越多大陸青年掀起返鄉推動社區營造的熱潮,對中國整體社會與經濟轉型升級將發揮關鍵性作用,而臺灣如何因勢利導,也成爲我方掙脫當前政經困境的良方與契機之一。

陸青返鄉 推動社造

大陸改革開放30年,獲得巨大經濟發展成果,但無可諱言付出慘痛代價。大陸是全世界工業化與都市化最快速的國家,導致全國一二線城市普遍出現霧霾與環境污染,而青壯輩到城市謀生,把老人和小孩留在鄉村,也引發許多家庭與社會問題。有鑑於此,大陸中央近年提出「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等發展目標,而臺灣發展近30年的社區營造成果,包括南投埔里桃米社區、竹山「天空的院子」、陳亭妃與薰衣草森林、鍾俊彥與範特喜微創文化、三峽甘樂文創等,也成爲大陸各省市領導、學者專家絡繹不絕取經對象。

不到幾年時間,許多亮眼的社造案例已在大陸浮現,比如蘇州太湖邊的西巷青蛙村,通過湖濱生態重建與社區創意設計,把一個衰敗的村莊改造爲旅遊勝地;海南島的荔枝村在青年媒體工作者陳統奎返鄉號召下,逐漸闖出名聲。這些案例不乏臺灣人的身影,比如西巷青蛙村是由臺灣團隊太御文創主持打造,海南荔枝村則與臺灣桃米社區結爲姊妹村。

成都明月村就是最新案例,這個原本沒落的茶葉村參考何培鈞「天空的院子」等作法,融入陶藝設計、鄉居民宿與田園料理,加上大陸高效率的施政績效,迅速脫胎換骨,如今平均每天要接待4梯次來自各地的參訪團。

借鏡臺灣 後發先至

何培鈞驚奇地發現,明月村處處可見充滿靈氣的老屋建築。這些老屋採用原本工法翻新,化身爲一個個工作坊、展廳、講堂。

由作家寧遠主持的藍染工坊,建築空間用心與細膩,牆面不上底漆,斑駁原始自然,展現空間歲月轉化的魅力。最重要的是,臺灣社造的精神與作法,在明月村幾乎全盤重現。

種種跡象顯示,繼上一波工商製造業之後,臺灣的社區營造與創意設計工作者,正再度參與大陸新一波轉型升級的歷史階段。但大陸展現後發先至的優勢。何培鈞的看法浮現一種警訊:南投竹山竹工藝發展瓶頸,與四川成都竹產業新榮創生景象,已有巨大差異窘境。臺灣鄉村的生活環境與人文質感,仍停留在非常落後狀態,反而大陸的鄉鎮規畫,從國家政策到民間共識緊密合作,持續全面提升。

所幸臺灣社造經驗對大陸而言仍具有寶貴价值,尤其大陸幅員遼闊,到處需要人才。臺灣不能再「戒急用忍」,而應把握契機,把寶島打造成兩岸「創意鄉村」的培訓基地,並藉由雙方的合作共榮,帶動臺灣鄉村城鎮的全面升級,否則不久的未來,臺灣連這點僅存的優勢也必然耗損一空。

(作者爲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