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看兩岸》穿越文化之旅:兩岸探索與共享的文化奇遇
兩岸徵文,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第一道陽光劃破了夜晚的沉寂,往桃園機場的路上絡繹不絕的車輛,機場內比肩接踵的人羣,早已讓人忘記疫情時期的門可羅雀、草木皆兵。一架九點起飛的飛機,爲一羣青年們開啓了一場深刻的文化之旅。
一、蘇州文化月
三個小時的飛行時間加上三個小時的乘車時間,映入眼簾的是富麗堂皇的太湖渡假村,門口讓人措手不及的感應式報到系統與大廳的文靜的古琴演奏毫不違和地相互輝映,迎接我們的到來。
第一個活動「兩岸青年文化月開幕」就像蒞臨一場春晚現場表演,鮮明的主題,淺顯易懂的貫穿整場節目,精準的舞臺效果襯托着兩岸表演者的和樂融融。
隔天一早,馬不停蹄的我們拜訪了慈濟精舍、誠品書局,也不免俗的參觀了科技館、與大陸青年交流。踏入誠品書局,門口的大兔子、木質的裝潢、低樓層琳瑯滿目的陳列櫥窗,與臺灣如出一轍的擺設給人一種回到家的溫馨,順着鼎鼎大名的長階梯一路向上,印入眼簾的是一區毫無奇特性的書籍展示區,門口幾位東張西望的臺灣人,很明顯地在尋找刻板印象中的「共產黨專區」,最後只找到一張出乎意料的小桌子,放了幾疊相關的書籍。各式各樣的文學作品,古今中外經典著作,被翻爛的古典小說,椅子上座的孩子自動自發地翻閱着普遍被標籤着「古板」的作品,不見一支手機,也不見一塊平板。繞了一圈,一大片親子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的書牆豎立在眼前,滿滿的繁體中文,似乎傳達着大陸對於這主題求知若渴的需求。
二、瘦西湖夜遊
結束了蘇州的參訪,我們一行人驅車來到揚州,一場瘦西湖夜遊,推進了我對於「沉浸式體驗」的想像。擺脫了以前尷尬的科技感,聲光燈光投影的交叉,一路帶着我們回到了初唐,走到盛唐,最後止於晚唐,唐詩跳出了課本,歷史離開了教室,栩栩如生地出現在面前,送孟浩然的惆悵,杜牧春風十里揚州路的美,最後一場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與在場的觀衆告別,離開前,導覽員一句「歡迎各位白天再來一次,白天展出的是清朝。」讓我們對瘦西湖留了無限的遐想。
三、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隔天一早,高掛的太陽向幸運避開臺風的我們展現它無限的熱情,近在眼前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成了在場所有人心之所向,然而前方滿坑滿谷的人潮,表現着14億人口的威力,而在博物館裡等着我們的是另一場別出心裁的歷史演繹。博物館裡數字編號着場館,旅程始自於邯溝,終於紫禁城,歷史的長河串起了揚州的故事、古蹟、考古的遺址、建築的演進,延伸出來的是皇帝南巡的龍船、以及揚州的鹽商,完美的造景結合投影,讓人在模型船上不禁懷疑自己的感官,在造景的小城中害怕突如其來的雷雨,最後由運河運上去的紫禁城大梁結束了這場讓人留連忘返的歷史劇場。
對岸臺辦一句「我就不懂你們那個雙語政策。」道盡了臺灣在中華文化保存的地位危機。在中華文化的保存戰裡,兩岸一向存在着競爭又互補的關係,這是維繫兩岸的橋樑,也是兩岸表述自己正統性的依據。以前,故宮的文物保存使臺灣人自豪着我們守護着中華文化最精華的部分,但科技的日新月異,兩年不見的大陸帶着已非當初戰狼式的強硬輸出方式,隨之而來的是藉由科技的結合,自信地訴說自己的故事,這樣的自信,體現在一位又一位古琴師對於自己職業的驕傲,這樣的自信也展現在一場又一場超越預期的表演,這樣的自信,也感染着一個接一個自動拿起中國文學作品閱讀的孩子。
兩岸關係的處理,一直存在着收與放完美交錯的平衡,在這一輪一輪的槓桿中,兩岸共有的中華文化一直扮演着潤滑的功用。在過去兩年,兩岸停止交流下,造成雙方更多的不信任、更多的不確定、更多的誤判,或許是時候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文化,或許能夠在不同立場間建立更多信任和共識,以更開放的心態面對未來的挑戰和合作。
(楊斯涵 / Member of Konrad Adenauer School for Young Politicians、中華戰略前瞻協會助理研究員、大九學堂第二期學員)
(本文來源《奔騰思潮》)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