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信息技術對教育的作用

疫情促進在線教育發展信息技術發展必然帶來教育的改變,教育也必須積極主動運用信息技術實現自身發展。然而,在信息技術大潮迅猛衝擊下,我們也容易被一些迷霧所迷惑,以至於看不清教育的未來走向。

信息與教育是兩個不同集合,它們之間有交集但不完全重合。今年的疫情危機加快了在線教育發展,一些人就僅僅將教育看成知識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教育仍然需要師生“在場”,仍然需要遵循以人爲本、因材施教基本原則,因此一些地方在線教育收效不太好也不足爲奇。

教育這個集合包括教育規律、教育原理、教育目的、教育原則、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工具等,這些方面從上到下構成教育內部結構。信息技術最多隻能算教育的工具和內容,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的方式方法,但信息技術不可能影響到更高層的教育原則、教育目的、教育原理與教育規律。所以現在不少人試圖用信息技術定義教育,將會被實踐和時間證明是不切實際的想法,這些想法形成一團迷霧,對專業見識不夠而想要看到真實教育的人們造成了遮擋,也遮擋了教育信息技術發展的現實路徑。當下,爲在教育中合理、有效、有態度利用信息技術,筆者認爲很有必要撥開這團信息迷霧看教育。

一些時候,我們只看到信息技術本身對教育有利的一面,甚至把它當成萬能工具,以爲它能解決教育公平以及落後地區的教育發展等各種問題,而看不到它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在給教育帶來有利一面的同時,使用不當也會對人造成比以往各種工具更大的傷害。而且,我們或陷入對新工具的過分追求中,忽視了老原理,忘記了老原則,罔顧教育目的,不遵循教育規律。就拿因材施教原則來說,它並不會因信息技術的使用而發生改變,無論使用何種先進信息技術都必須遵守它,並且在新技術條件下要更加嚴謹和精細。疫情期間,有的人認爲大量錄製網課就能解決問題,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因違背因材施教而最終效果不佳。

還有人把信息技術當成教育的全部,事實上教育的主要內容還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信息技術永遠都不可能是教育的全部內容、工具和方式方法,需要與非信息技術的教育內容、工具和方式方法配合,在特徵情境適當的情況下運用才能發揮更好效果。

另一個誤區是,把信息當成一個產業,用信息產業產值產量掩蓋教育本身價值追求和效益追求。由於一些個人機構身在產業之中,便常用追求產業增值的目標否定或綁架教育的價值性和教育內在邏輯,比如以“智慧課堂”來裝飾用信息技術對教學全程監控,對不同教學環節進行權力不平衡的信息採集,教育信息化的產值上去了,但教育人本化程度卻下降了。

同樣值得警惕的是,用簡單的信息覆蓋教育外表,忽視教育的專業性、縱深性。教育活動已經有數千年曆史,是延續數千年的專業連續體;現代信息技術不過百年曆史,它的集合相當於一塊餅狀體前者可以穿越後者,後者不可能包裹前者。數千年的教育智慧可以藉助信息技術發揮更大作用,信息技術不可能掩埋數千年的教育專業智慧,人的健全成長永遠是教育目的,再先進的信息技術也只能是手段和工具。

最後一層迷霧是,只看到信息技術對教育的“破”,沒有看到教育怎樣運用信息技術的“立”,未能注重教育在新基礎上的“立”。教育需要積極主動迎接信息技術,根據利與害、適與不適的標準,有態度、有判定、有選擇地利用新的信息技術。

以人爲本是發展教育信息技術的基本原則,信息技術在教育上的使用,需要使人得到更健全的成長,讓每個人獲得更多幸福與尊嚴。(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朝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