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大學生找到發揮自我潛能的路徑
職業生涯規劃不僅能幫助大學生對職業生涯有合理的規劃,也能爲有創業志向的同學找到發揮自我潛能的路徑,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創新能力。因此,瞭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需求、困境,有利於加強高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效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使大學生自身得到發展。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對“在校大學生就業傾向調查報告”的數據分析顯示,雖然多數大學生具有積極的就業觀念與就業意識,並且在就業能力提升和職業生涯規劃方面做了多方努力,但是在就業傾向和生涯規劃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亟待培養
近九成大學生認爲職業生涯規劃很重要,但僅一成多大學生有清晰的職業規劃
一些學生存在“升學無意識、就業無意識、發展無意識、生涯無規劃、學習無動力”等現象。缺乏規劃的大學學習生活,對未來的就業與發展都有很不利的影響。
調查發現,將近九成的在讀大學生認爲“職業生涯規劃”是重要的。
數據顯示,認爲職業生涯規劃非常重要的大學生比例爲42.8%,比較重要的比例爲46.9%,二者合計89.7%。年級比較發現,低年級學生認爲職業生涯規劃更重要,而高年級學生認爲職業生涯規劃重要的比例最低。
數據顯示,超過七成的大學生對於自身今後職業發展有大致規劃,其中有規劃但沒有詳細步驟的超過四成(44.9%),有規劃方向但沒有深入考慮過的佔三成(34.2%),有清晰規劃的僅佔一成(13.7%)。
年級比較發現,五年級及以上的大學生有清晰規劃的比例最高(19.5%),其次是四年級(16.7%),而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大學生比例略低。可見,高年級的大學生有職業規劃的比例更高,比低年級的大學生高出約6個百分點。這可能是因爲隨着畢業的臨近或進入更高年級,大學生開始考慮更現實的就業問題,因此職業發展規劃成爲大學生考慮比較多的問題。規劃要及早開始,這樣才能在幾年裡更好地按步驟、有節奏地實施規劃,而不至於臨時抱佛腳,也不至於讓規劃成了束之高閣的“課堂作業”。但是數據顯示,大學生中,沒有規劃的呈現“U”形分佈,大學一年級學生沒有規劃的比例最高(12.7%),隨着年級升高逐漸降低,到了大學五年級沒有規劃的比例又呈現上升趨勢。
逾三成大學生具有主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考證”成爲大學生實施職業生涯規劃的首要途徑
職業生涯規劃主動還是被動,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着較爲深刻的影響。主動的職業生涯規劃,以學生的發展需求與職業目標爲出發點,有利於學生結合自身特點及發展需求,全面融合多方發展資源,對就業前的職業準備有通盤考慮。而被動的職業生涯規劃,則易流於“隨大流”,有的學生或許被裹脅向前,也有的學生則在盲目中迷失了自我的發展目標。
調查數據顯示,有三成大學生(31.5%)認爲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是主動的,有50.3%認爲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既有主動行爲也有隨大流的情形,還有一成多表示說不清(10.3%),有7.8%承認是隨大流。可見,多數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主動行爲與被動行爲參半。
年級比較發現,低年級學生規劃意識更強。數據顯示,能主動規劃職業生涯的一年級學生38.8%,二年級31.4%,三年級29.5%,四年級32.4%,五年級及以上34.2%,可見一年級比其他年級高出4~9個百分點。而高年級學生隨大流的人數較多,大學四年級學生、五年級及以上學生隨大流比例分別爲9.0%、8.2%,比大學一年級分別高4.8個、4個百分點。
職業生涯規劃的實現,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或渠道來逐步靠近職業目標、培育職業素養,提升職業能力。數據顯示,參加各種職業證書考試是大學生實現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方法(47.2%),其次有四成多通過多參加社會活動積累人脈(43.1%),排在第三位的是涉獵相關領域知識(39.4%)。而到相關領域實習僅三成多(34.9%)。另外,選擇堅持學外語、自費參加培訓的比例分別爲33.3%和11.2%。
男女生對職業生涯規劃所採取的行動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女生在職業證書考試(52.4%)和堅持學外語(38.5%)方面均遠高於男生,說明女生更傾向於以學習與培訓作爲自身職業生涯規劃,男生更傾向於實習(35.2%)與參加活動積累人脈(41.0%)等實際行動來作爲自身的職業生涯規劃。
雖然低年級學生具有更強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但從職業生涯規劃發生的實際行動來看,各項規劃都隨年級增長實施得更多,到三四年級時達到頂峰。說明隨着年級的增加,學生們開始採取更多的職業生涯規劃行動。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爲學校的課程設置,低年級學生課程較多,雖有主動的職業生涯規劃意願,但能實際參加考證、實習等活動的比例較少,另一方面可能因爲高年級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雖然不強,但受到就業壓力及同輩羣體的影響,其職業生涯規劃實際行動的發生率較高。以考證爲例,一年級學生考證的比例爲28.2%,四年級爲51.6%,比一年級高23.4個百分點。五年級學生的數據有所回落,可能是因爲很多學生在三四年級時已經考過各類證書。
2.大學生職業規劃相關培訓急需加強
逾六成大學生沒參加過職業生涯規劃類的教育培訓,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培訓近九成由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組織
瞭解職業生涯規劃的特徵與規律,學習結合自身條件與需要設計生涯規劃圖景的方法,才能使職業生涯規劃更有效。因此,參加相關的教育培訓,更有利於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數據顯示,有37.4%參加過職業生涯規劃類的教育培訓,62.6%沒有參加過。參加相關培訓的大學生不足四成,這說明多數大學生缺乏相關的培訓,也許重視程度不夠,也許當地缺乏教育條件。
對參加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類培訓的大學生進行統計發現,學生參加的培訓近九成(89.4%)由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組織。可見,學校對職業生涯規劃類的教育培訓具有主導作用,在學生中有着廣泛的影響力;其次爲社會組織(13.1%)和團組織(12.9%),二者相差無幾,均佔一成左右;而學生參加由政府部門組織的教育類培訓較少。
性別比較發現,女生到就業指導中心參加培訓的比例高於男生,男生通過社會組織或團組織活動等參加教育培訓的比例更高。數據顯示,女生到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比例(91.2%)高出男生3.8個百分點。
年級比較發現,高年級大學生參加學校就業指導中心的教育培訓更多,大學一年級學生參加社會組織、團組織、政府部門的培訓較多。四年級學生比一年級學生參加就業指導中心培訓的比例高5.8個百分點,一年級學生參加社會組織、團組織培訓的比例分別比四年級高7.4個、9.6個百分點。這可能是因爲低年級學生就業壓力還未來臨,他們更多喜歡社團組織、政府部門組織的、內容更寬泛的職業生涯規劃培訓,而高年級學生更希望就業指導中心給他們帶來更有針對性的幫助。
六成多大學生參加過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近六成大學生認爲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對自己幫助大
參加培訓、接受就業指導、實習見習,是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有效的培訓與指導,使學生在入職前能結合自身素質與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路徑。
數據統計發現,六成多大學生參加過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或講座(65.1%),沒參加過的比例爲34.9%。可見,學生對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參與程度尚可,但是還不盡如人意,剛剛達到“及格”水平。
年級比較發現,大四學生參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大三、大二、大五、大一。四年級學生參加就業指導課的比例爲75.6%,比一年級學生高36.8個百分點。可見,在本科教育階段,年級越高,學生參加就業指導課的比例越高。到了研究生階段,學生參加就業指導的比例有所下降。這是因爲對於本科生來說,畢業在即,就業指導成爲學生找到理想工作崗位的“救命稻草”,研究生的就業問題得到緩解,或者就業難度減小,因此參加就業指導課的學生比例有所下降。
數據統計顯示,有57.6%的大學生認爲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對自己幫助大,其中認爲有很大幫助的比例爲18.1%,認爲有較大幫助的比例爲39.5%。也有不足一成的學生認爲幫助較小、沒有幫助(3.5%、1.2%)。
性別比較發現,男生認爲就業指導課對自己幫助大的比例比女生高6個百分點;年級比較發現,低年級學生認爲幫助大的比例最高,其中一年級爲78.9%,接近八成;而二年級的比例爲63.2%,三年級爲55.4%,四年級爲48.8%,五年級及以上爲62.7%。
通過對不同教育階段學生進行比較,高職高專的學生認爲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課幫助更大(61.1%),高於本科(56.5%)和研究生(48.6%)。對研究生幫助較低,幫助程度一般(46.1%)的佔比近一半,遠高於其他兩個學業階段。
同時,調查發現有59.0%的大學生在學校裡有過實習或見習經歷。年級比較發現,隨着年級升高,大學生對實習的參與程度逐漸升高。其中,比例最高的爲四年級學生,有八成多大學生有實習或見習經歷(83.0%),與一年級大學生相比高了54個百分點。到五年級及以上的大學生,實習或見習的參與度有所下降(64.9%),比四年級低了18個百分點。對參加實習的2355名學生進行統計發現,有42.3%認爲實習對今後就業的幫助非常有用,有47.7%認爲比較有用,合計90.0%的學生認爲實習或見習對就業有幫助。可以說,通過崗位體驗與實踐,的確對學生選擇就業目標、適應就業崗位有很大的作用。
針對大學生缺乏清晰職業規劃、求職前準備不足、自我定位不夠清晰、對職場能力素質的需求不夠了解等問題,建議採取系列措施強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專業性。
出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分層指導框架,爲不同年級的大學生提供“各取所需”的分層教育內容,提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質量。
建議形成系統化的課程體系,學校要將“自選動作”與“必做動作”結合起來,使每一位大學生都能接受必需的就業教育。
建議配備專兼職的生涯規劃教師隊伍,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專業化水平。對從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專職教師要有一定的資質要求。例如,加拿大要求從事就業指導的諮詢師必須具有教育學、心理學、諮詢學或相應的人文社會科學的博士學位,並有一定工作經驗,要求指導教師或管理員具有人文科學方面的碩士學位。對專職教師還要進行定期培訓和考覈。
大學生的見習實習應得到全社會的支持,要把“請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瑞典、德國、瑞士、美國等國家特別強調企業責任,各學校都與附近的企業有着密切的聯繫,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到企業去學習和體驗。如在瑞士,約有三分之一的企業參與了學徒培訓,他們和學校一起確定教學和考試內容,向學生介紹企業情況,爲學生提供實習崗位,還提供部分工資。一些企業還出資建立了培訓中心和實習車間。建議整合高校所在地的教育資源,爲學生搭建共享的職業體驗平臺。
針對一些學校就業指導工作內容枯燥、形式單調、功能單一等問題,建議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豐富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儘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導和服務於一體的就業指導體系,從而積極引導和推進大學生就業。
同時,高校還要給學生體驗真實社會的機會。譬如,日本政府就曾經爲了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設立了各種專門機構來協調大學生的就業體驗,例如成立了“學生職業綜合支援中心”、推廣“就業體驗制度”等。高校應將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充分用好團委及社團的組織優勢,通過多姿多彩的活動、豐富的社會實踐等提高大學生的職業規劃素養和就業能力。(作者:孫宏豔,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