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故宮太和殿:楠木從何而來?裝修有何深意?
作爲紫禁城中體量、等級都無出其右的建築,太和殿也一直很受關注。在最近的熱門書《太和殿》裡,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周乾講述了有關太和殿的歷史、故事,從細節解讀中國古建築的高超技藝。
太和殿廣場全景。周乾 攝
第五次復建爲何會更改房屋數量?屋脊上的小獸爲何是十個?在他的講述中,宏偉的太和殿,也有不爲人知的小“秘密”。
太和殿的歷史與第五次復建
故宮的古建築屬於明清官式木構古建築,主要特點爲建築含有斗拱,屋頂多用琉璃瓦等。歷史上,太和殿的命運非常滄桑。它曾多次遭受火災,又多次被複建。
周乾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太和殿,是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完工的,屬於第五次復建的建築形制,建造負責人就是樑九。
樑九是順天府(今北京)人,也是著名匠師馮巧的徒弟。清康熙十八年(1679)農曆十二月初三,六個燒火的太監在紫禁城御膳房用火不慎,結果引發一場大火,導致太和殿被毀。
後來,康熙皇帝決心復建太和殿,並任命樑九爲工程總負責人。當時,樑九已經70多歲了。
由於太和殿在第五次火災後的十八年裡一直都是一片廢墟,因而很多參與復建太和殿的工匠連太和殿什麼形狀都不知道,更不用提建築的細部尺寸。樑九很聰明,憑藉強悍的記憶力製作了一個太和殿模型,供工匠們施工時參照。
結合木材等情況,經康熙皇帝批准,樑九把太和殿建築面寬方向的房間數量由九間增多至十一間,進深方向房間數量不變,且建築總尺寸不變。這樣一來,小尺寸的楠木就用上了。
太和殿正立面。周乾 攝
充分考慮防火需要,樑九在復建太和殿時,去掉了兩端的木製斜廊,改成磚牆的卡牆。他認爲,太和殿每次遭受火災,火源都是沿着斜廊竄入太和殿的。
“我們今天看到太和殿兩端的卡牆,就是樑九下令建造的,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防火牆的典型。”周乾說,此外,樑九在康熙皇帝許可下,還下令把太和殿內的六根蟠龍金柱用松木拼起來,其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大尺寸的楠木。
周乾說,我們今天看到的太和殿寶座旁六根金黃的蟠龍金柱,實際上都是由兩根松木拼成,外面再包一層銅皮而製成。
古建築的“裝修”
當房屋、建築的主體完工後,接下來還有一個頗爲耗費精力的環節,那就是“裝修”。古建築的“裝修”主要是指門窗、陳設、天花等以裝飾功能爲主的木構造。
在周乾眼中,太和殿的“裝修”更是集奢侈與豪華於一體,不僅是古代宮殿建築裝修的最高等級形式,而且代表了古代建築藝術的精粹。
比如,太和殿的隔扇門和檻窗採用的是三交六椀菱花紋,屬於古建築門窗紋飾的最高等級。這種紋飾的特點即中間的直櫺、兩邊斜櫺交於一點,將立面分成六等分,而每個等分的邊界做成菱花紋,總體來看就像六個碗,整體呈現出韻律之美。
再比如,太和殿的寶座爲髹金漆雲龍紋做法,製作材料爲楠木,是故宮現存做工最講究、裝飾最華貴、等級最高、雕鏤最精美的寶座。
“髹金漆是中國古代塗漆的頂級工藝,一般木基層上打金膠,用金箔往上貼三次,分別壓勻,再罩一層清漆(透明漆),其漆面精美,且不會像普通漆器一樣出現斷紋。”他解釋。
太和殿精緻、華美的“裝修”在很多細節中都有所體現。周乾說,太和殿內寶座上方即有藻井,全稱爲龍鳳角蟬雲龍隨瓣枋套方八角渾金蟠龍藻井。
太和殿藻井由三層組成:最下層爲方井,中爲八角井,上爲圓井。這種形式集裝飾性與象徵性於一體,其繁雜的建築造型轉化爲一種優美藝術美感,再加上渾金的色彩,烘托出了皇家宮殿的壯麗與華美。
太和殿天花與藻井。周乾 攝
宮殿屋脊小獸爲啥是十個?
有意思的是,人們在生活中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兒,“五脊六獸”,引申義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無所事事、忐忑不安。而當它用於古建築領域時,是指古建築的屋脊及小獸。
屋脊是指兩個坡屋面的交線,古建築的硬山類屋頂一般有五條脊,其餘種類屋頂的屋脊數量不一,其中歇山類屋頂的屋脊可達九條。
“故宮古建築的等級與屋脊數量不存在正比關係。另外,古建築屋脊的端部一般有數量不等的小獸,一般爲單數,且不超過九個。”周乾解釋。
一般而言,小獸名稱及先後順序爲: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且天馬與海馬、狻猊和押魚的順序可交換。
不過,他說,故宮太和殿屋頂的小獸數量爲雙數十個,紫禁城僅此一例。太和殿屋頂第十個小獸爲行什,也就是雷震子造型。
當年,樑九在復建太和殿時發現,由於太和殿的房間總數量發生更改,使得屋頂鋪瓦的規格要相應調整,結果導致屋檐的四個方向翼角空出一塊位置,而該位置恰好能放一塊瓦。
於是,樑九向康熙皇帝提議:太和殿屋頂原本爲九個小獸,可以增加一個,變成十個小獸;考慮到太和殿曾多次遭受雷擊,可以把第十個小獸做成雷神的造型,寓意避免太和殿遭受雷擊。
此外,在第一個小獸(龍)的前面,還有一個類似於仙人騎鳳的造型,稱爲迦陵頻伽,是佛教中的妙音鳥,隋唐時期由印度傳入,並作爲建築屋脊的裝飾物。
太和殿天花與藻井。周乾 攝
“紫禁城古建築屋頂的五脊六獸,其主要目的是爲了裝飾,並能凸顯出建築的等級。建築等級越高,小獸的數量越多。”從文化寓意角度講,周乾說,這些小獸具有濃厚的防災文化特色,我們也可以稱之爲“鎮物”文化。
大運河漂來紫禁城?
具體到紫禁城的修建,曾有說法稱“大運河漂來紫禁城”,這與建築木材的運輸有關。
與普通木材相比,楠木具有氣味芬芳、不怕蟲子、不怕糟朽等優點,是古代宮殿營建、傢俱製作的上等木材,但問題就在於,它的生長週期比較長。
周乾提到,包括太和殿在內,紫禁城古建築在初建時所用的木材爲楠木,這些楠木源於四川、湖南、山西、浙江、雲南等地的深山老林地區,木材體型巨大,直徑可達2米。
木材的個頭大、數量多,由於當時條件限制,運輸就成了問題。聰明的古代工匠便想到,可以通過水運的方法把楠木運到北京。
具體的做法是:工匠在深山老林裡找到楠木後,耐心等到第二年山洪暴發時期,然後將楠木砍倒,並推下山,再運到附近的河流。
《太和殿》。出版方供圖
這些河流與京杭大運河相通,使得所有的楠木均能匯入京杭大運河,並且一直漂到今北京市通州區的漕運碼頭。當然,沿途均有官員值守。
但周乾發現,即使這樣,史料表明至少20%的楠木在“漂”的路上不知所蹤。楠木“漂”到漕運碼頭後,再由專人駕着騾車,把木料運到紫禁城。
“由此可見,‘大運河漂來紫禁城’的說法基本合理。”回顧多年研究經歷,周乾始終覺得,太和殿包含着中國古建築的精髓,對它的研究和解讀,仍需要長時間的深入挖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