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裡長壽老人多(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前些日子,我回到家鄉湖南衡東縣霞流鎮白楊村,與鄉親們聊天時發現,現在全村3560餘人裡,90歲以上的老人有9人,80歲以上的老人有42人,六七十歲的人如今都被開玩笑地稱爲“村裡的年輕人”。村民飲食、住房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日子過得很紅火,每個人紅光滿面,充滿活力,彷彿年輕了許多。
村民的長壽源於生產條件的改善。過去,生產力落後,村裡的男女老少全都要在田裡辛勤勞作,女人割禾、男人挑谷、小孩扯秧……風裡雨裡,泥裡水裡,十分辛苦。現在,村裡的農田實現了規模化生產、機械化操作甚至智慧化管理。耕牛變鐵牛,插田收割不彎腰,一個人種幾十畝田很輕鬆。年輕人外出打工做生意,老年人就可以看顧田園,拖拉機、插秧機、收割機不時在田間穿梭。
村民的長壽源於生活水平的提高。過去,生活條件差,一日三餐清湯寡水,蘿蔔榨菜。改革開放後,不少村民外出務工經商,賺錢後回到家鄉改善生活條件。如今,一棟棟樓房在村裡拔地而起,房子裡電視機、熱水器、空調、沖水廁所一應俱全。至於吃的,蔬菜自己種,雞鴨自家養,既新鮮又美味。不少人有了“小肚腩”,開始考慮均衡飲食,從關心“吃得飽”變成了要求“吃得好”。
村民的長壽源於生態環境的改善。過去,家家戶戶煮飯燒的是柴火,將山頭砍得光光的。如今,村民燒的是煤和液化氣,沒有人上山砍柴了,房前屋後山清水秀。去年,村民自籌資金10萬元,對白衣港的古井進行修復硬化,大家用的水越來越清澈乾淨。
歸根到底,黨的好政策是村民長壽的“源頭活水”。農民種糧、買農機有補貼;村裡有了醫務室,村民加入新農合,看病更省錢;村裡還安裝了體育健身器材,茶餘飯後,村民隨時可以健身運動……
母親今年92歲,仍能自己煮飯,自己穿衣,生活全能自理。7個兒女,均已成家立業。母親兒孫滿堂,過着越來越幸福甜蜜的日子,她說:“真想活上100年,成爲百歲老人。”
村主任成麥林告訴我,隨着村民“幸福指數”的逐步提升,人均壽命由1978年的63.2歲提高到現在的77.9歲。有人寫詩讚曰:
走過一山又一坡,
村裡長壽老人多。
改革開放就是好,
小康日子唱着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