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傳承創新“劉三姐歌謠” 歌從壯鄉來 唱響三月三

圖爲謝慶良(中)在教村裡的孩子唱山歌。 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核心閱讀

廣西人愛唱歌,每到“三月三”,人們以歌會友、以歌傳情。唱什麼?因電影劉三姐》而風靡大江南北的“劉三姐歌謠”是典型代表。如今,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劉三姐歌謠”已經成爲廣西的一張文化名片,不斷融入新元素,煥發新光彩。

又是一年“三月三”。

“三月三”,即農曆三月初三,是我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2014年,“壯族三月三”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這天,壯鄉人以歌言志,以歌會友,以歌傳情。飛揚的歌聲,唱出了生活的萬千滋味,更見證着壯鄉的發展變化。

唱歌

創作深入生活,演出走向海外

唱山歌嘞,這邊唱來那邊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灘險彎又多。”未見人,先聞聲。年近耄耋黃婉秋,唱歌時專注而優雅,聊天時總是樂呵呵,語速不慢,聲音親切又好聽。

1961年,電影《劉三姐》風靡大江南北,劇中劉三姐的扮演者黃婉秋也走進人們視野。黃婉秋說:“藝術羣衆的藝術,藝術離不開羣衆,就像魚離不開水,瓜離不開秧。”電影《劉三姐》的故事來自廣西的山山水水,場景充滿濃郁的鄉村氣息,曲譜和山歌更是主創們深入田間地頭,歷時數月精心打磨而成。黃婉秋回憶,影片上映後,她每次收到的觀衆來信都能釘成一大摞。“有位觀衆看過99場,曾寄給我99篇觀後感。”黃婉秋印象深刻。

談起拍攝經歷,黃婉秋打開話匣子。當時,劇組成員每人每天只發一個饅頭,外加一塊豆腐乳,菜只有一道涼拌茄子。導演蘇里被開水燙傷了腿,爲了不耽誤進度,他堅持出外景,躺在擔架上指導拍攝。三伏天十分炎熱,不少人曬出了水泡,但他們纏上紗布,繼續工作。黃婉秋說:“當時,大家一起忘我工作,沒有人叫苦叫累。物質上雖然貧乏,但精神上是富有的。”

數十年來,黃婉秋和何有才夫妻倆一直致力於“劉三姐歌謠”的推廣。他們到東南亞、歐洲、非洲等地巡迴演出,還成立劉三姐藝術團培養人才、資助建設劉三姐文藝場館,並讓女兒、外孫女繼承自己的事業……黃婉秋說:“我年紀大了,但‘劉三姐歌謠’永遠年輕。”

護歌

山歌編印成冊,開展免費培訓

“拿起鐮刀就割禾,拿起竹篾就織籮,棉裡紡出千條線,口中唱出萬首歌。”玉米地裡,謝慶良邊唱歌邊鋤草。他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劉三姐歌謠”代表性傳承人。

謝慶良家住河池市宜州區慶遠鎮東屏村大歇屯,宜州區是劉三姐的故鄉。當地流行對歌,在流經村子的龍江兩岸建有3處對歌臺。逢年過節,人們便三五成羣來到岸邊,彼此對歌。

“什麼生來頭大大,什麼生來心花花,什麼兩頭有牙齒,什麼兩頭有尾巴。”“蝌蚪生來頭大大,鷓鴣生來心花花。螞蟥兩頭有牙齒,大象兩頭有尾巴。”謝慶良說,這是盤歌,以前有很多,但不少都流失了。

這些年,謝慶良走村串寨,蒐集整理了不少唱詞、曲譜、歌本等,將數以千計的歌謠編印成冊。爲了護歌,他主動到各鄉鎮中小學校免費提供山歌培訓,每週定期去河池市老年大學教授山歌課。他還將樹葉唱法融入山歌中。“這要講技巧,拿吹樹葉來說,軟的、脆的樹葉不能吹,高音得繃緊,低音要放鬆。”說起技法,謝慶良神情專注。

宜州區劉三姐文化傳承中心主任韋耀華介紹,如今,愛歌護歌的人日益增多。他們以山歌爲載體,宣傳法律法規、政策民俗。每年,宜州舉辦10次山歌進校園、30場送戲下鄉活動,山歌隊覆蓋上百個村莊。此外,當地還舉辦文化旅遊節,邀請全國山歌愛好者來此對山歌、打擂臺。還有不少村莊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立對歌臺、陳列所、山歌長廊等平臺,常態化開展山歌培訓,一些珍貴的戲服、樂器、歌譜等則被精心保存在博物館。

“歌謠文化最寶貴,她是藝術一枝梅。若不傳承和保護,失落民間難找回。”謝慶良說,保護“劉三姐歌謠”任重道遠,他會守好這項事業,一直走下去。

傳歌

創新文藝作品,煥發時代風采

綠水青山金銀山,風月無邊天地寬,壯家姑娘採桑忙,山歌飛上白雲端。”陳慧的歌聲一起,廣西戲劇院的排練場就忙了起來。揚琴、笛子、圓號、小提琴等抑揚頓挫;燈光、舞美、音響各司其職;竹排、烏篷船、快遞車、電動車一一亮相。

她們彩排的是現代彩調劇《新劉三姐》,陳慧扮演的姐美是一位壯家山歌傳人。“你歌我歌不同嗓,世間百曲不同腔,哥到遠方把詩找,妹在詩中找遠方。”劇目主要講述姐美用山歌喚回遠走的阿朗回鄉創業,並帶動鄉親們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新劉三姐》是2020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文化和旅遊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舞臺藝術精品創作工程”重點扶持作品。這部劇先後在上海大劇院、國家大劇院上演,頗受好評。

《新劉三姐》大膽創新,飽含深情地展示出新時代壯鄉人民追夢逐夢的奮鬥。陳慧認爲,它的精神新,“講的是新時代的新女性”;它的元素新,融入了電商、網絡等時代因素;它的創作手法新,彩調劇山歌體與現代流行音樂實現了有機統一。

近年來,在廣西,歌劇、舞劇、電影、山水實景演出等近百個以劉三姐爲題材的文藝作品爭奇鬥豔;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唱出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融樂章;“劉三姐”號旅客列車、引人入勝的劉三姐文化景點等,也讓“劉三姐歌謠”唱得更響亮。

“千江水、萬里雲,浪捲雲飛總是情,天荒地老日月老,不老壯家唱歌人。”陳慧說,“我期待‘劉三姐歌謠’這一文化瑰寶,在新時代煥發新風貌、展現新風采。”(記者 張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