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樓市真正利好來了

最近半年,一直有網友問我同一個問題:房價到底還會跌到什麼時候?

之所以都這麼問,是因爲持續的下跌已經讓不少人懷疑人生了。

樓市爲何會如此萎靡不振?爲何這麼多刺激政策都不起作用?我認爲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真金白銀式的支持。

對比2008年,當時,爲了挽救金融危機給樓市帶來的衝擊,曾出臺過“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精準引導資金進入樓市,很多地產商因此“起死回生”,包括恆大、佳兆業等。

但這輪樓市危機,沒有再實行如此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而是“大浪淘沙”,讓市場去優勝劣汰。長遠看,這樣做有利於樓市的健康發展,但短期內樓市必然會有震盪。

雪上加霜的是,過去兩年,大洋彼岸的老美持續加息,幾乎將全球的流動資金都吸乾了!這對於地產商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

受加息影響最大的兩個行業,一個是科技,另一個就是地產。原因很簡單,這兩個行業最需要錢,科技企業尤其是初創公司需要大量融資;房地產更不用說,那就是一個靠融資度日的行業。

一方面,加息大大提高了房企的融資成本。加息後美國的利率高達5點多,比很多行業的利潤率要高。這意味着只要把錢存入美國銀行,什麼都不幹就可以躺着賺錢。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融到美元債,就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

比如,2023年,萬達曾兩度發佈高息美元債,募集了7億美元的資金,票面利率高達11%。很難想象,普通人的房貸利率已經低至2點多,卻仍有房企願意承擔高達11個點的借錢利息。但即便是如此高的利息,也不是說你想借想借就想借的。對於那些“爆雷”的房企,再高的利息,也很難借到錢。

另一方面,加息造成了強勢美元(美元升值)。兩年前,美元離岸人民幣匯率在6.3左右,23年高峰期漲到了近7.4。這意味着什麼?兩年前,假如房企借1億美金,只值6.3億人民幣,事後卻要還7.3億人民幣。

這在樓市景氣的時候,倒也無所謂,無非就是多吐點利潤,但如今樓市已經“風雨飄搖”,地產商們怎麼可能願意多還這麼多錢?結果就是,他們寧願當“老賴”,也不願意去當這個“冤大頭”。

這兩年,民營房企之所以頻繁因爲“美元債”問題“爆雷”,關鍵正在於此。

在這些“爆雷”房企的“爆雷宣言”中,基本上都會有這麼一句:暫停向所有境外債權人進行支付,以確保公平對待所有境外債權人。

爲什麼只暫停支付境外債務?應爲境內的債務該還還是要還。

有一說一,儘管不講武德,但也不失爲一種好策略。通過這種適度“躺平”的方式,大大降低了“破產”風險。

近日,一條利好消息終於來了:美國正式開啓降息。

當地時間9月18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佈,將基準利率目標範圍下調50個基點,降至4.75%至5.00%之間的水平。這是美聯儲自2020年3月以來的首次降息。

儘管此次降息後美國利率仍處於高位,但可以預見的是,接下來,降息通道將持續打開。

降息對樓市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因爲它會帶來兩個明顯的作用:

第一個是配置效應。

美國開啓降息通道,資金躺在美國銀行的收益減少,大量資金必然會從銀行流出,進入全球市場。

首先,這將大大降低房地產企業的融資成本。

其次,天量資金一旦進入市場,必然要有一個去處,而能接得住這麼大資金量的非房地產莫屬。

第二個是匯兌效應。

什麼是匯兌效應?舉個例子,此前,開發商在海外借了1億美金,當時匯率爲6.3,後來匯率升爲7.3,那麼開發商什麼都沒幹就已虧損1億人民幣。

隨着美國降息,必然會引發弱勢美元,匯兌效應的影響將大大降低。事實上,2024年匯率已經有了明顯跳水,由去年的7.3降至如今的7.0左右。

未來,如果匯率再次來到6.3附近,那麼房企的還款壓力還將進一步降低。

以融創爲例,融創的境外債涉資約99.23億美元,融創“暴雷”的時候匯率約7.3,假如降至6.3,那麼僅匯兌效應就能讓融創少還近100億人民幣。

跟融創類似的房企有很多,事實證明,這些房企的適度“躺平”是明智的;相反,那些沒有選擇“躺平”而仍在苦苦支撐的房企該是多麼的“羨慕”,比如碧桂園。

“配置效應”和“匯兌效應”對房企來說,是“真金白銀”式的利好。融資端的問題解決了,房企才能輕裝上陣,否則,每日裡爲還錢問題焦頭爛額,結果只能每況愈下。

一定要注意,以上分析是基於資金面的分析,如今樓市還有幾個宏觀面的利空,比如城市化率接近尾聲、人口見頂、產能過剩等,這些利空已經不可逆轉。

降息帶來的資金面利好能否成爲樓市復甦的催化劑,尚不可知。

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