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經濟》:與AI共生,與時代共舞
10月20日的《人民日報》讀書版刊發了百度創始人李彥宏新書《智能經濟》的自序,並且把這本書列爲"推薦書目"。
回想,三年前的《智能革命》是李彥宏和百度第一次系統梳理關於人工智能的思考和研究,而其中幾乎所有章節都已經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交通、製造、金融、醫療、農業、安全、餐飲等領域因爲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與應用所呈現出來的新變化、新面貌。而通過這本《智能經濟》,則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技術變革的進程和由此引發的產業與經濟層面的影響,從來不是兩條彼此分離、獨立演進的曲線。
對此,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上個世紀初的《經濟發展理論》其實已經說得很清楚了。在他看來,創新就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換句話說,是把一種前所未有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引入生產體系,通過這種"新引入"形成"新組合",從而形成經濟的"新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爲經濟的主體細胞,企業所推動的"創新"不是一個單純的技術範疇,而是一個經濟範疇。尤其當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技術變革的擴散速度一直在不斷加速,產業迭代的週期也越來越與之重合:
1、工業時代,蒸汽機動力技術在英國的普及經歷了超過90年時間;
3、到了數字時代,電子計算技術——以個人電腦(PC)爲標誌的普及,同樣在美國,只用了16年;
4、再到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在中國從誕生到普及,纔不過7年。
而以往存在於實驗室或者通常出現在科幻作品中的人工智能技術,從一場人機對弈引發公衆關注,到成爲政府的經濟工作指導思想,僅僅只有1年之隔⑤。
與之相應,歷史上世界經濟的中心也在不斷變遷。幾個世紀以來,世界經濟中心經歷了從工業時代的英國、法國,向電氣時代的德國、美國的轉移,以及數字時代、互聯網時代美國中心地位的不斷鞏固。人工智能時代到來,給中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正如李彥宏所說,中國突出的用戶規模、市場潛力、政策優勢,以及統一的語言、文化、法律基礎,已經形成全世界其他地方難以複製的應用場景,很多新的問題、新的需求都在這裡首先產生,讓我們這一代人真正有機會去改變世界科技的走向,推動全球創新中心從硅谷轉向中國。
這兩年,他在很多場合反覆提醒產業同道,對中國而言,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互聯網紅利也在減弱。而與此同時,技術的紅利、生態的紅利、協同的紅利正在招手。
這些新紅利的釋放,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時機、水平,以及應用的寬度、廣度、深度都密切相關。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也正在深刻改變人類的思維方式、生產生活方式和各類關係結構。只有當人工智能在更多網格化空間與公共節點上開放、開源,讓人才、環境、生態各得其所,文化、規則、操作系統"軟硬兼施",我們纔有可能更好地確立我國在智能時代的技術優勢、產業優勢、生態優勢與國家優勢,人民纔有更強的獲得感、滿足感。
當前,中國正在"新基建"的整體框架下,通過對新一代信息技術、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爲核心的投資與產業發展引領,結合整體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加快向價值鏈上游轉移的步伐。而這樣的高質量發展,也必將伴隨我們在全球經濟中獨特價值和關鍵影響力的打造與提升。尤其是在疫情全球性影響仍然持續、不確定性前所未有的今天,這個世界也還需要排開重重迷霧、尋求新共識與新基礎,我們對未來產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判斷和態度、信心和堅持,至關重要。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
中國不同產業的發展水平、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重點各不相同,具體到企業由於規模不同、信息化水平不同、訴求不同,對智能化轉型升級的接受程度和需求也不盡相同。而世界各國對於人工智能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的普遍重視,使得留給我們去解決這種不平衡狀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當前流行於產業應用的各種人工智能主流技術、理論、算法等,絕大多數源自歐美髮達國家。隨着中美科技脫鉤的風險係數提升,在未來的算法、算力競爭中,中國的深度學習基礎框架、AI芯片將面臨嚴峻的挑戰,掣肘也會更加明顯。
智能產業化、產業智能化作爲新興領域,本身還有許多基礎性問題亟待突破,但是伴隨着人工智能從實驗室走入社會、走向應用,對數據安全、倫理道德、隱私保護等方面的挑戰已經逐漸浮,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
在這種背景下,李彥宏掌舵百度嘗試率先啓動智能經濟、智能社會的思考和研究,不僅是在爲不同產業領域探索智能升級路徑積累實踐經驗,更是在嘗試着回答:面對一個捲進、顛覆的洪流,面對正在生髮、匯聚、釋放的能量,面對正在發生聚變、正在奔涌向前的潮流,我們該如何與創新對話,該如何付出相信和行動,去梳理屬於未來的價值主張麼?
現在,我們面前是一道由互聯網經濟向智能經濟躍升的時代之門。我們相信人工智能嗎?人工智能的機會到底有多大?我們將迎來一個新的景氣週期,而且是長週期嗎?對於即將到來的一切,我們準備好了嗎?
《智能經濟》這本書,大致上可以看作是李彥宏和百度對這些問題的回答。而所有的答案,大致都可以從李彥宏深入骨髓的信念中找到原點:技術創新真的能夠改變世界。這後來也成爲了百度的基因,成爲了更多百度人的信念。
這也是爲什麼百度會成爲國內最早、最堅定投入人工智能,形成人工智能完整佈局,乃至到今天成爲全世界屈指可數的幾家真正以此爲整體戰略的公司之一。
今年是百度創立20年。這家對中國互聯網用戶心智影響極其深遠的公司,如今經常被公衆認知簡化爲"搜索引擎"。但是,從一開始就處於搜索引擎這一迄今爲止人工智能規模最大的應用場景;到十年前開始將通用AI能力的開發和平臺化;再到幾年前發力無人駕駛和智能交通等垂直行業,並在自主核心技術的AI基礎架構和深度學習框架領域代表中國領先水平……這些爲經濟智能化所做積累和準備,恰恰是李彥宏和百度對於未來的自我定位。
未來的百度最終會變成什麼形態,這個問題可能要留給時間來回答。但正如李彥宏所說,未來的百度一定是基礎設施化的百度,是生態化的百度,是推動人工智能行業應用與商業化全面普及的百度。每一個知識貢獻者、每一名開發者、每一家服務提供商都是創新源、合夥人;每一名用戶、每一個場景、每一個商家、每一個節點都是連接器、接口人。作爲中國唯一在智能交互、智能基礎設施和產業智能化領域都形成了優勢的AI平臺型公司,這個時代對於百度無疑有着更多的期待。
正如一句西班牙諺語所說,"花園裡長出的東西,遠比園丁所知他播種的要更多"。(More grows in the garden than the gardener knows he was planted. )構建智能經濟的過程中,既有創新驅動超出產業預期的驚喜,也有技術顛覆引發生存焦慮的隱憂。那麼,應該加速的,就以堅定的投入繼續加速;需要規範的,就用必要的倫理加以規範。《智能經濟》爲我們勾勒出一個多物種參與、融合協同、各得其所的時代,而這樣一個技術創新與經濟進步、人類發展交相輝映的智能經濟時代,必定是我們值得與之共舞、值得爲之奮鬥的未來。
註釋:
1、1698年,托馬斯·塞維利首次製造出早期工業蒸汽機。到18世紀末,經詹姆斯·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在英國的冶煉、紡織、機器製造等行業中獲得廣泛應用(如1789年紡織品產量達到20年前的5倍)。
2、《世界技術變革對國際經濟格局的影響》,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國際經濟格局變化和中國戰略選擇"課題組,《中國發展觀察》雜誌2019年第6期。
3、1989年,以國家級四大骨幹網絡聯網的啓動爲標誌,中國開始建設互聯網。1995年,首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成立,互聯網正式開始民用。
⑤2016年3月,谷歌人工智能圍棋程序AlphaGo在與韓國圍棋九段棋手李世石的五番棋比賽中以4: 1獲勝。2017年3月5日,要加快培育壯大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興產業。
作者:杜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