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化+大民生"讓上海這座城市更有溫度
"以前答辯必備電腦、文件,現在只需把資料備份在手機中,通過無線投屏,就可以開啓畢業答辯了。打開手機上的'公共引導'功能,可以清楚的看到每個自習室的人數情況,自由選擇人少且安靜的地方自習。"這是一幅來自上海理工大學的校園生活場景。
上海疫情防控特殊時期,華爲與上海理工大學共同構建的上理工版"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和"一網暢學",目的是爲了提升管理服務的精準化,以科學化水平、信息化技術,幫助上海市高校更"智能"、更"智治"。
如果說"智慧校園"的數字化生活,是爲了更好的服務教育、"智"理教育。那麼華爲助力上海打造的智慧城市,則是爲了讓城市更有生命力,讓民衆更有幸福感與歸屬感。
行惠民之舉 讓城市更有溫度
一座城市,不應該只是由鋼筋混凝土打造的"森林",更應該是一個擁有綜合智能的生命體。應該是能夠感知、能夠生長,像一個充滿智慧的"人",爲城市民衆解決生活中切實遇到的問題,用有溫度的服務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數。
民生服務的基礎,便是解決市民生活中遇到的困擾。
在全民抗"疫"時期,你可以在上海看到一種景象,"住在上海南泰公寓樓下的李先生,拿出手機向保安亮出綠色的'隨申碼',隨後走進小區,並用'隨申碼'對着門禁掃一掃後進入樓道。"這是上海疫情期間,市民外出回家的重要步驟。
隨着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額爆發,上海攜手華爲推出"隨申碼"服務,通過大數據賦能,創新管理服務方式,爲疫情防控和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提供了有力支撐,成爲上海市民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數碼防線"。"隨申碼"雖起源於疫情,但是應用不侷限於疫情防控。隨着"隨申碼"的廣泛適用與普及,它逐漸成爲上海市民的第二張名片,並在與市民息息相關的醫療、政務、文體等領域大顯身手。
在政務領域,上海部分行政服務中心和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將"隨申碼"應用到政務服務辦理環節,申請人到窗口亮出"隨申碼"即可預約取號、辦理事項、調用證照,享受一站式的政務服務體驗。
在文旅、體育及信用領域,上海大劇院、虹口足球場等文體場館實現閘機掃碼入場,觀衆只需出示"隨申碼"即可同步覈驗身份信息、健康信息、購票信息。與此同時,上海圖書館推進"隨申碼"全場景使用,實現掃"隨申碼"過閘機入館、辦理外借讀者證以及免押金圖書借閱等。
在廣大市民比較關心的就醫問診領域,"隨申碼"的功能得到了很大提升。市民可以通過手機"隨申碼",實現掃碼掛號、配藥、看病,並在脫卡瞬間完成支付。
上海城市管理的精細化,不僅僅如此。對於上海這座超大城市來講,想要出門辦事,如果沒有提前制定好一條完整的路線,基本一整天的時間都會浪費掉。爲了讓市民可以更便捷地辦理業務,上海市政府基於採用華爲雲技術路線的電子政務雲構建"一網通辦"系統,通過5G、AI、大數據,打造上海市堅實的數字底座,賦能上層各類智慧應用。
十一期間,家住上海的徐女士在就醫過程中不慎丟失醫保卡,恰逢國慶期間政務受理中心窗口未展開業務,無法辦理掛失。在好友的提醒下,徐女士嘗試在"一網通辦"上查詢解決方法。令她驚喜的是,在公共服務專欄中找到了"辦理《社會保障卡(醫療保險專用)》報失"的服務事項,得知辦理醫保卡掛失可以直接撥打醫保24小時熱線進行電話報失,解決了燃眉之急。
上海市衛健委爲了深入推進"一網通辦",積極推進業務流程革命性再造。根據2020年上海市深化"一網通辦"改革工作相關要求,上海市衛健委會同市公安局、市醫保局、市稅務局、市民政局、市檔案局和市大數據中心等部門,紮實有序推進出生"一件事"。通過流程優化,從之前的"提交21份材料、3份表格、跑4個部門、14天時間",簡化爲"網上申請,提交7份材料、1份表格、4天時間"。真正做到了,讓數據"跑斷腿",讓市民少跑腿的惠民之舉。
由此可見,城市的智慧源於人們瞭解對他們來說什麼是重要的,以及他們正面臨的問題。上海之所以成爲智慧城市的標杆,就在於上海的城市建設,牢牢牽住了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兩個"牛鼻子",聚焦"高效辦成一件事"和"高效處置一件事",緊緊圍繞民衆的所求所需來認真地研究城市的治理,將人民幸福感定位成未來智慧城市發展的核心動力。
行人之根基,讓上海更加智慧
從整體發展來看,上海智慧城市已經從1.0的數字化階段、2.0的信息化階段,進入到3.0的智能化階段,並逐漸呈現出無感知的連接、無停頓的計算、無縫隙的交互等特點。身處3.0階段的智慧城市,信息技術不再是專業人士的專屬工具,而將成爲每個市民的貼心助手。
在上海智慧城市的發展中,以人爲本是根基,實幹是關鍵,科技創新則是支撐發展的重要保障。據瞭解,在上海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華爲聯合上海面向智能製造、智能網聯車、鯤鵬、人工智能、AR/VR、區塊鏈、物聯網、軟件開發等8大產業方向,探索智慧城市下各行業智能化升級的契機。
華爲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區地區部總裁魯勇曾提到:"智慧城市下一跳應該是城市智能體的概念,建設不僅有腦,而且有像機器視覺這樣遍佈全城市的視頻監控系統,有發達的以AI使能平臺爲基礎的智慧大腦,還要有以5G、網絡爲連接,讓老百姓能感受到這個網絡、感受到這個城市無所不在基礎網絡的骨骼和脈絡,還有以大數據和智能超算爲核心的心臟,來處理這些海量的數據。"
歸根結底,驅動智慧城市發展的因素不是烏托邦式的幻想,也不是技術的簡單堆砌,而是需要激發內在潛力。智慧城市更高階段的建設,應以新技術創新應用爲驅動,以改善服務民生爲目標,並通過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數字科技手段與城市戰略、規劃、建設、運行和服務全面深度融合,構建一個有眼、腦、手、脈、心臟的智能化載體,推進上海實現全場景智慧的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