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樂中找到年輕人的語言
掃一掃 看視頻
“二胡就像我的摯友,陪伴着我一同成長,去往夢想的彼岸。”今年10月,陳依妙帶着全新單曲《初征》登上廣東衛視《國樂大典》第三季的舞臺。在舞臺上,扎着高馬尾的陳依妙忘我投入表演,如她在歌詞中所寫:“迎風初征,揚帆破浪起航。”
“我在《國樂大典》遇到了許多和我一樣學習中國傳統器樂演奏的年輕人,他們都很熱愛手中的樂器,大家因爲相同的夢想聚集在這裡。我們可以一起單純地研究作品,一次次創新地展示國樂。”陳依妙說。
陳依妙出生於二胡世家,2004年,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讀高二的她已是中國三大職業二胡比賽金獎大滿貫獲得者。
陳依妙的曾爺爺是演奏江南絲竹的民間藝人;爺爺陳耀星是國內著名二胡演奏家,曾經拿着二胡上過戰場,通過二胡表達軍人的熱血和陽剛之氣,爺爺的琴聲中有烽火硝煙和戰馬奔騰;爸爸陳軍也是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成長在改革開放年代,是傳統民樂的捍衛者。耳濡目染之下,陳依妙從小對二胡及音樂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也試着用二胡尋找一些傳統的脈絡,通過琴聲描繪出時代的聲音。
探索傳統樂器的年輕化表達
對陳依妙來說,音樂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語言。在她的生活裡,這樣的交流幾乎充斥在每個角落。陽臺、臥室、客廳,家裡到處都留下她認真練琴的影子。除了學習、吃飯和睡覺,陳依妙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練琴上。
2020年,雖然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演出,但在陳依妙的生活裡,音樂從來沒有停止過。從8小時到12小時,練琴、練琴還是練琴,她不斷地挑戰自己。“我是一個害怕未來的人,可能夢想跟現實存在的距離會讓我時不時擔心,但每當我拉開弓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踏實的感覺”。
今年2月,陳依妙創作了單曲《途中》。在作曲上,她特別加入了中國五聲調式中清角、變宮兩個音,用傳統音樂講述當下的故事。“音樂一直在我的生活中,我的生活也因爲它,一次又一次被刷新”。
此次參加《國樂大典》,陳依妙希望能夠藉此機會再次“刷新生活”、鍛鍊自己,通過《初征》表達自己對未來的一股衝勁和動力,並讓更多人愛上中國二胡樂曲。
在《國樂大典》節目中,共有64位來自全球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選手。其中,有來自伯克利音樂學院的作曲能手,有來自非洲加納的國際音樂人,也有來自雲南的原生態民樂演奏家,他們像陳依妙一樣,都是熱愛民樂的青春樂手。他們不僅演繹經典,也能原創樂曲;不僅演繹國風,也能融入流行、搖滾等元素,將青春的理想與激情注入到樂曲的創作當中。
在前兩季《國樂大典》節目中,民樂團以貼近青年觀衆的審美視角演繹經典曲目,探索傳統文化的年輕化表達;觀衆通過嘉賓對民樂深入淺出的展示、講解,認識了火不思、艾捷克等民族樂器,瞭解了笙與手風琴前世今生的歷史淵源。
《國樂大典》前兩季還以大衆耳熟能詳的旋律爲基礎,現代化改編了160餘首金曲,如《百鳥朝鳳》《春江花月夜》等。節目總導演林維樺表示,第三季節目將繼續大膽嘗試編曲,充分激發青春樂手們的原創熱情,爲觀衆帶來更多國樂新體驗。“像琵琶樂手李星星,就放出狠話要用原創音樂‘炸’掉這個舞臺,這讓我們看到了青春樂手的態度和信心。”
“經典音樂的品質、中華文化的內核是我們節目一直以來的旗幟。”林維樺說,新一季節目將承襲前兩季節目的特點,挖掘不常見的民族樂器,如新疆的彈撥樂器都塔爾、蒙古族拉絃樂器四胡、雲南原生態樂器等,繼續擔負科普文化的使命,帶領觀衆尋根民族文化,讓年輕的民樂愛好者用音樂講述青春故事,推動年輕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增強中國民樂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傳播力。
民樂的國際範兒、創新化源於對傳統文化的自信
林維樺介紹,《國樂大典》第三季,節目迎來又一個關鍵點,“在聚焦文化傳承的同時向年輕化轉型,拓寬受衆羣體,探索國際化傳播的新路徑,增強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林維樺說。
“讓國樂走向世界”,也是陳依妙的夢想。
5歲起,陳依妙就和爺爺、爸爸登上央視的舞臺一起演奏。之後,她隨爸爸在全國多地舉辦二胡專場音樂會,還把中國傳統音樂帶到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等國家。她說,之所以有這麼多機會走出去,不是因爲自己有多優秀,而是有更多人需要中國的傳統藝術、文化,自己只是其中小小的傳播者。
有一次,演出結束後,俄羅斯駐中國大使傑尼索夫告訴陳依妙,他非常喜歡她的演奏,準備給自己的女兒買一把二胡,並希望中國的民族樂器和俄羅斯的民族樂器同臺表演。
在毛里求斯演出時,正巧遇上陳依妙的生日,全體演職人員在大使館的慶功會上爲她慶生……從11歲第一次出國演出開始,每次表演都給陳依妙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雖然這些國家的舞臺有大有小,但每一次我都非常認真地演奏,二胡藝術讓我與世界走得更近,而讓中國文化在世界綻放,是我們應該有的想法、責任和擔當。”陳依妙說。
陳軍很高興看到女兒陳依妙賦予傳統樂器以青春的時代氣息。他希望年輕一代能夠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多瞭解,通過他們的成長帶給國樂完全不一樣的生命力。“事實上也確實如我所願。以前爲了讓自己更加時尚化、國際化,我們其實不知不覺地遵守了一個世界性的標準。如今像妙妙一樣的年輕人有他們衡量藝術的標準,他們的創新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找更多的滋養,他們打心底裡願意爲本民族的藝術、文化感到自豪和驕傲。這羣孩子是具有眼界和自信的,他們的自信賦予了國樂和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基礎”。
“未來10年,我們跟外國人交流藝術的時候還通過交響樂嗎?還是用西方習慣的方式嗎?是不是也可以用我們的規則來完成藝術、文化的交流呢?”陳軍期待,留白、橫向思維、飄逸和不拘一格等藝術美學,可以成爲中國人的驕傲元素。“浪漫的人生也許是聽着古琴、吹着簫,感受着自然界的天人合一。我覺得這種浪漫成爲全世界的文化追求和時尚的話,那就是一個國家的文化真正復興和引領世界的開始。妙妙這一代人,他們肩負着這樣的使命,他們現在就要有一種世界的、超前的眼光和豁達的精神,爲未來中國文化的全面騰飛和復興做充分的準備。我相信未來一定是越來越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