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非遺 道路越走越寬
近日,嶺南古琴大賽決賽在海珠區少年宮舉行。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 攝
廣州文化強市 “十大範例”⑦
2004年1月1日,廣州紅線女藝術中心,沉寂已久的嶺南古琴多年來第一次公演。廣東琴人以此慶祝中國古琴藝術入選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也紀念嶺南古琴的一代宗師楊新倫105週年誕辰。
那個時候,“嶺南古琴”和“非遺”這個名詞一樣,都剛剛浮出在大多數中國人知識體系的海平面。沒有多少人會意識到,身邊那些不起眼的瓶瓶罐罐,嘴裡隨口哼唱的童謠俚曲,年節時按部就班的典禮儀式,會在快速發展的社會中,以極快的速度變化,甚至走遠;更想不到,一次規模宏大的、對我們賴以成長的傳統文化的“再發現”,即將上演。
而以“保護有力、傳承有序、管理有規、融合有度”爲特點的廣州非遺保護之路,也就在這日復一日的實踐探索中,被走得越來越寬闊。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
非遺的復興 印證城市文化的脈動
紅線女藝術中心演出的第二天,楊新倫的嫡傳弟子、嶺南琴派第八代傳人謝導秀在海珠區東曉南路的家中,用他那極富辨識度的緩慢平穩的聲音告訴記者,當時全國“精通”古琴的專家不過區區50人左右,愛好者僅數千。而在廣東,經常一起交流的愛好者,也只有五六十人。
時間走到2021年,謝導秀先生已經仙逝。但被他稱作“最能代表中國人的審美情趣”的古琴藝術,卻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在廣州,也在中國遍地開花。在永慶坊非遺街區工作坊裡,謝導秀的弟子謝東笑考慮的已經是“參與古琴藝術的人這麼多,怎麼才能進一步提升傳習質量和傳播效果”。
不只是古琴,許多曾經被媒體廣泛關注的“瀕臨失傳”的非遺項目,近年來都得到了不錯的發展。比如廣州傳統手工藝的代表品種“三雕一彩一繡”,早已是全民皆知的城市品牌;曾經偏安一隅的西關打銅,被髮掘出了網紅潛質……
目前,廣州已經認定了七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七批代表性傳承人,已有人類非遺代表作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7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81項,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16項;現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2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9名,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8名(均不含已去世人數)。廣州的非遺,日漸成爲品類豐富、形態多樣且廣受關注的傳統文化“矩陣”。
每一種非遺,都不是單一的形態。就如古琴藝術,不僅是那把琴,更是由琴制、琴絃、琴譜、琴曲、琴史、琴歌、琴社和琴派構成的綜合藝術,也是專業技術和社會規範協調的成果。廣州近年的非遺保護工作,也並不僅僅盯着“項目”和“傳承人”,而是注重整體生態的塑造和培育。
在制度體系方面,“十三五”以來,廣州市先後出臺《廣州市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才工作方案》《廣州市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站方案(2018-2020)》《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廣州市發展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廣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等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爲全面提升廣州非遺保護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專業化水平提供政策支撐。
在基礎設施方面,廣州文化館新館非遺園即將竣工;粵劇藝術博物館、陳李濟中醫藥博物館、永華紅木藝術館、黃閣麒麟舞博物館等各種專業性非遺展館也成爲展示廣州非遺的重要場地。廣州還大力推進非遺聚集區建設,2020年8月成功創建了首條非遺街區——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引入廣彩、廣繡、琺琅等項目的非遺大師工作室,建成了集體驗互動、展示和銷售於一體的主題街區,成爲市民遊客品味廣州百年街巷市井氣息、體驗嶺南文化藝術魅力的新窗口。
在“文化遺產整體保護”的指導思想下,2015年,廣州以越秀區北京路歷史文化核心區爲基礎,創建了廣府文化(越秀)生態保護實驗區;2019年,充分利用荔灣區恩寧路、粵劇藝術博物館等歷史文化街區的優勢條件,成功創建了粵劇粵曲文化(荔灣)生態保護實驗區。它們成爲廣州非遺自由生長的廣闊田野。
非遺回到生活 讓更多年輕人熱愛
非遺源於生活,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最有生命力。記者從廣州市文廣旅局瞭解到,如今廣州已經在各區建設了10家包括多個不同項目類型的非遺工作站,爲非遺搭建跨界合作、資源整合平臺,藉助社會的合力,促進非遺走進現代生活,並積極探索一條基於現代化大都市背景下的非遺振興道路。
廣州還全面推進非遺進景區、進博物館、進校園、進商場、進社區的“五進”工程,提高非遺能見度,拓展非遺保護髮展平臺。
所以在廣州,市民可以看到廣州非遺街區(永慶坊)這樣的“活態街景”,也能看到廣州塔周邊“嶺南之窗”這樣的文商旅融合示範區;還能看到非遺一日遊、夏令營、冬令營、研學遊、非遺主題民宿等多種形式的非遺旅遊路線。2020年底,“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路線”被列入全國非遺主題旅遊12條線路之一,引起了許多市民和遊客的強烈興趣。
而廣州非遺的“年輕化”推進也很見成效。本土企業酷狗音樂打造的歌曲《風伴廣州港》中,早茶、醒獅、粵劇等廣州味十足的非遺元素,展現出廣州城的深厚歷史和生氣勃勃。如今,廣州的新地標和老城區都多了新玩法,瞄準年輕人,瞄準全球化。
廣州市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下一步廣州將進一步拓寬非遺的展示、推廣平臺,拓展保護領域,力求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此外要更好地保護和培育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生態,挖掘並釋放非遺活態屬性和市場屬性;更要擴大非遺發展的“朋友圈”,引入更多社會力量,推動非遺與更多業態的深度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