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你是這樣的清華大學

那一年

學校有個保送清華的名額

我沒有去

因爲一方面

我認爲在北京生活壓力大

同時與各種學霸一起學習

會被掩蓋掉光芒

另一方面

保送的人不是我

這其實是網友的一句自嘲

但“保送清華”“考上清華”

確實是很多人的夢想

至於很多沒考上清華的人

他們最終選擇了另一條路

參觀清華

行勝於言

有人說

參觀清華的遊客

比清華的學生還多

而且沒到過二校門

不算到過清華

這個大名鼎鼎的二校門

其實是清華最早的主校門

後來校園擴建

不僅清華園園牆外移

就連穿過校園的鐵路

都被向東移了800米

是的你沒看錯

校園沒動

鐵路被挪走了

新的大門建成後

二校門光榮退休

也因此有了現在的稱謂

如何證明二校門是個“網紅”?

你只要在二校門旁站上一會兒

就會有好多人上前搭話

主旨思想基本圍繞

“能幫我在這拍個照嗎?”

當然

除了二校門

清華還有許多大型遊客集散地

並稱“四大建築”的

大禮堂、老圖書館

西體育館和科學館

不知被多少人洗成了相片

帶到了國外

也帶回了家鄉

雖然清華很棒

但其實

每個清華學子

都曾有過非常多的壓力

因爲無論之前的你有多麼優秀

到了清華

你可能不光學習不如人家

愛好還不如人家多

吃飯不如人家香

騎車不如人家快

游泳不如人家好

就連跑步都沒有人家出汗多

五道口體校”的霸稱

可不是浪得虛名

2017年

清華大學更是恢復了本科生

不會游泳不能畢業的老校規

另外

來到清華

你必須還要掌握一項技能

那就是跑跑跑跑跑跑跑跑跑跑跑跑跑跑

短跑、長跑、穿鞋跑、光腳跑、曬太陽跑、馬拉松跑、田徑跑、親子跑、校友跑、接力跑......

當然了

上學要跑、畢業前更要跑

“無體育 不清華”

那可不是吹的

清華大學爲何如此重視體育教育

“行勝於言”的校風

能夠給出答案

而當我們回望時

歷史也能夠做出回答

無問西東

1911年

中華民族內憂外患之際

由美國退還的

庚子賠款溢款部分開辦的留美預備學校——

清華學堂誕生

清華的歷史從此發端

1935年的某個深夜

清華大學地下黨支部書記蔣南翔

在清華學堂地下室的印刷車間裡

奮筆疾書:

“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在隨後聲勢浩大的“一二·九”運動中

清華學子勇敢地站在了抗日救亡的第一線

1937年

盧溝橋事變爆發

日寇南侵,平津告急!

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

遷往湖南長沙

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後來局勢越來越艱難

臨時大學遷往雲南昆明

數百名師生分批西行

有些更是繞道香港

由香港經越南

歷經兩個多月的艱苦跋涉才抵達昆明

學校也由此更名爲

在歷史中赫赫有名的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戰爭風雲之下

民族存亡之際

條件惡劣、衣食不足

無懼無畏的師生們

只爲救國、無問西東

很多人甚至爲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這個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

有着清華人濃重而深沉的一筆

1946年5月4日

西南聯大宣佈結束

三所高校遷返平津

歷時整整8年

清華,終回清華園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

吾校莊嚴,巍然中央

時光流轉、百年榮光

清華的故事裡

字字句句間是成長與擔當

篇篇書頁寫盡家與國的意義

追光“少年”

清華之所以成爲清華

並不因爲簡單的“清華”二字

而是因爲耀眼的“清華精神”

清華學堂裡

一襲長衫、腳踩布履

“國貨式先生”陳寅恪正在講學

馮友蘭吳宓、朱自清等知名教授

也跑來旁聽

文科圖書館大廳裡

似乎還回響着

清華教師趙元任先生所作的曲子

《教我如何不想她》

科學館裡

還回蕩着清華物理系的創建者

葉企孫先生的話

沒有自然科學的民族

決不能在現代立腳得住

他的學生王淦昌

以一句“我願以身許國!”

與許多清華校友一道

隱姓埋名10餘年

參加領導研製原子彈的工作

巨幅長卷《以身許國圖》(畢建勳 創作於清華大學校慶90週年之際)

大家對“兩彈一星”一詞

並不陌生

但很少有人知道

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

有14位

是曾在清華學習和工作過的校友

王淦昌(1929年物理系畢業)

趙九章(1933年物理系畢業)

彭桓武(1935年物理系畢業)

錢三強(1936年物理系畢業)

錢學森(1934年清華公費留美生,回國後曾在清華任教

王大珩(1936年物理系畢業)

陳芳允(1938年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

郭永懷(1939-1940年西南聯大物理系研究生)

屠守鍔(1940年西南聯大航空系畢業)

楊嘉墀(1941-1942年西南聯大任教)

王希季(1942年西南聯大機械系畢業)

鄧稼先(1945年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

朱光亞(1945年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

周光召(1945年西南聯大物理系畢業)

雖然他們中

已有12位永遠離開了我們

但那赤誠的愛國之情

傳承至今

南仁東

曾在清華讀書的南仁東

還有另一個響亮的名字

“中國天眼”之父

20多個寒來暑往

8000多個日日夜夜

他執着地奔走在大山深處

喝渾水、吃冷乾糧、踏遍上百個窩凼

只爲造出中國自己的“天眼”

然而

就在“中國天眼”即將建成之際

南仁東被確診爲肺癌

2017年9月15日

他永遠離開了

他的眼睛閉上了

中國的“天眼”慢慢睜開了

他在世界天文史上

鐫刻下新的中國高度

吳良鏞

兩院院士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吳良鏞

來自清華大學

戰爭年代的地動山搖

在吳良鏞心裡刻下了深深烙印

“當我們從防空洞出來,火光沖天,大街小巷狼藉一片,合川大半座城都被大火吞噬……”

這些痛苦的經歷

讓他下定了戰後重建家園的決心

1946年

建築學家樑思成之邀

吳良鏞協助創建了清華大學建築系

爲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建築人才

姚期智

“計算機界的諾貝爾獎”圖靈獎獲得者

中國科學院院士

姚期智

開創了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

也就是聞名業界的“姚班

十餘年間

“姚班”裡走出了一批批

優秀的計算機科學畢業生

爲中國的科研事業添磚加瓦

2019年

他主導的人工智能學堂班開始招生

智班”的成立

爲培養我國人工智能領域

領跑國際的拔尖科研創新人才不斷助力

陳薇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陳薇

也來自清華大學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

她聞令即動

緊急奔赴武漢執行科研攻關和防控指導任務

在基礎研究、疫苗、防護藥物研發方面

取得重大成果

爲疫情防控做出重大貢獻

世界首個解析出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

全球首個突破每秒十億億次計算速度的超級計算機“神威·太湖之光”

世界首座一體化自然循環低溫核供熱堆

世界首座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

國際上第一臺實用化量子直接通信樣機

世界最大容量超臨界600MW循環流化牀鍋爐

全球首個質保10年可體外充電的變頻腦起搏器

中國第一個數字電視廣播傳輸標準——DTMB標準

世界上第一套採用加速器輻射源的移動式集裝箱檢查系統

世界上首套複雜電網AVC系統

中國首個極深地下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

我國首個重力與大氣科學衛星

......

這些矚目的成就與亮眼的成績中

都有着清華人的努力

從“以身許國”

到“爲祖國健康工作50年”

從“從我做起 從現在做起”

到“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這些都是“清華精神”的生動寫照

在2021年央視網絡春晚現場

平均年齡74.5歲的

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

團員們挽起袖子演唱了一首《少年》

真摯熱情的表演打動了無數人

光陰荏苒

許多的清華學子已不再是少年

但只要心中有夢、眼裡有光

就永遠還是那勇敢追光的“少年”

“大學有多大?”

“清華足夠大,就看你的夢想有多大。”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

正如校歌中所唱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光輝,光輝,學問篤實生光輝

無窮,無窮,赫赫吾校名無窮

水木清華鍾靈毓秀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今天

清華大學迎來了110週歲的生日

當你有幸成爲那千、萬分之一

捧起清華錄取通知書的人

“清華人”這三個字的榮耀

將伴隨你的一生

“清華人”畢生的使命與擔當

將激勵着你始終與家國並肩前行

如果你要問:

“清華大學爲什麼這麼牛?”

“清華人”的回答是:

“自強成就卓越,創新塑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