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車展,車企拒絕爲華爲打工的信號,越來越明顯了
舉辦22年以來,廣州車展的關鍵詞第一次變成了,拒絕擺爛。
2003年至今,作爲中國汽車行業每年最後的收官之作,廣州車展一直比北京/上海更輕鬆,主業是吸引消費者來賣車,輔業是各家車企開開發佈會,告訴所有人,自己大概今年成績怎麼樣、明年想怎麼樣,再發一發年末壓軸的新車。
不過,這一切從2024年開始戛然而止。新能源車月銷量份額超過燃油車後,並沒有等來一點點反擊,而是從批發銷量到上險量開始多方面碾壓。新能源車也不好過,極氪增加電混,小鵬轉向插混,純電動銷量在今年7月環比下滑9%,少賣5.4萬輛。競爭的殘酷性不言而喻,沒人能保證自己在1年後還會良好的生存,充滿危機感。
所以,就在2024廣州車展前後,幾乎多數品牌都喊着相同的話。紅旗說,新能源時代你可以永遠相信紅旗,中國新能源汽車首次年產銷突破1000萬輛的活動上,東風說中國汽車將成爲全世界的知音,廣州車展的展臺上,長安說將定義智駕最高標準,廣汽豐田說智能駕駛將絕對領先,寶馬說自己考慮清楚瞭如何堅守和再出發,超過10個品牌,超過30款新車上配備了華爲的智駕或者座艙,或者更深度技術應用,在宣傳詞中也都在或明或暗的展示着遙遙領先。
以至於,很多人都在思考,2025年會不會成爲“車企都給華爲打工”的元年。
這是一個,所有人都說自己是第一的時代
如何讀懂2024廣州車展,以及2025年汽車行業進一步的走向和趨勢。
只要看這一次的頭部車企在說什麼、要做什麼即可。車企均在內卷技術,核心內卷智能駕駛技術,其次內卷插混動力技術,再次內卷增程動力技術,後面是對車內冰箱、彩電、沙發的產品定義,最後纔是內燃機與變速箱,以及智能座艙。
國產幾大巨頭裡,全部圍繞智能來做文章。其次纔是插混、增程、冰箱彩電大沙發等。
智能駕駛這一戰裡,比亞迪雖然沒有在廣州車展裡秀肌肉,但,近期已經確認其集團內2大智駕研發團隊進行整合,以及,團隊人員規模超過4000人,核心算法和代碼團隊的人數已經超過頭部新勢力企業。
長安在廣州車展裡直接公佈了2025年開始,要達到的幾個指標,包括智能駕駛快速進入中國第一梯隊,發佈了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計劃,以及非常驚人的,長安智駕將成爲類人自動駕駛和安全的最高標準。理想汽車還是之前的積極推進思路,在繼續進行對大模型的訓練,OTA6.5版本將在11月底完成所有帶激光雷達MAX版本的推送,也進一步細化出來了“車位到車位”技術特徵。
其它的競爭,還包括奇瑞尹同躍說,每年奇瑞都要有一個不客氣,2024年是新能源不客氣了,預計12月能實現新能源單月銷量破10萬,追逐比亞迪和吉利,成爲中國品牌的第三。
吉利旗下則是極氪和領克完成整合的大戲,極氪和領克成爲新的小集團,其中極氪進行相應的主導。而這一次,極氪所公佈的是浩瀚智駕2.0端到端Plus架構,其中車位到車位緊追着理想,於2025年第二季度進行推送。時間節奏上看,比理想慢了約1個季度左右,也就比華爲乾崑智駕慢了1個季度左右。
而且,除了傳統的老牌車企們,新的戰鬥中也出現了不少新成員,比如廣汽豐田、奔馳、寶馬等,廣汽豐田應用Momenta的智駕,做到了合資品牌裡第一個端到端,甚至口號比之前的“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豐田車”,更加激進。變成了,有路就開廣豐智駕。
和不同的車企溝通後,都會留下“第一”的說法。理想是行業第一個全量推送,廣汽豐田鉑智3X是合資第一,所有人都是第一。
除了智駕的PK之外,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動力技術的競賽。吉利在推廣自己不久前剛剛推出的EM-i電混,續航里程初步優於比亞迪DM-i,而最強增程的榮譽被牢牢掌握在華爲和理想手中,華爲有了奇瑞的增程器、長安的增程器之後,因爲油耗已經降到了5.5L/100公里以內,這也直接和插混拉開了差距,受害者自然是傳統燃油車。
沒有最強,但不想打工的心態越來越明顯
每家都說自己是第一,但其實並沒有第一。就在廣州車展發佈會之後,長安汽車的內部溝通會裡,誕生的結論就是,當前還沒有人能稱自己是真的遙遙領先。
所謂技術,不應該只是一個虛無的話術,技術先進與否需要轉化成具體的指標,且不止是現有的百公里接管率。長安認爲,是真正實現安全下,最終帶來的銷量。
於是,這家企業做出了一系列的新動作。包括科技早茶會上宣佈的,未來全系標配500TOPS以上算力,形成單車智駕的領先者,5年投資超500億元,預計2026年前推出飛行汽車,2027年前發佈人形機器人等。長安初步完成了轉型,如今即與華爲之間深度合作,自研板塊也在大幅度進步。
不過,對於普通汽車消費者來說,這並不容易特別具象的理解。但如果用以下幾個案例,能很明顯看出傳統車企向擁有強制造能力的科技公司轉型趨勢。
舉例來說,因爲有了此前百度自動駕駛事業部的創始人和負責人陶吉,再加上長安本身的自動駕駛儲備,它就在醞釀着不同的聲音。
比如,2025年第一季度,長安的萬卡級計算中心將落地。萬卡指超過1萬塊智能計算芯片,這與馬斯克所計劃的10萬塊超算中心相同。目前,萬卡集羣被譽爲AI圈技術競賽的入門券,國內有着相應儲備的包括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等,不過相應的應用均爲大規模複雜類AI訓練。如馬斯克的10萬塊集羣,已經公佈了擴大至20萬塊計劃,但之中不僅用於訓練特斯拉FSD的自動駕駛,更要訓練可用於陪伴人類聊天的xAI機器人Grok。
國內目前有着相應計算中心的,還包括華爲、阿里等,不過它們和業內目前相同,並非專門應用於車企的座艙和自動駕駛。另外,在吉利汽車等車企身上,也同樣展示着相應的信號。
目前,吉利是國內少數未與華爲之間進行汽車技術深度合作的企業,主因其實是,它在早期已經搭建了相應的規劃。2023年,吉利和阿里的智算中心就已落地,而之後在極氪身上就很快出現了智能駕駛的快速突破。2023年12月,極氪發佈浩瀚智駕2.0,8個月後,浩瀚智駕2.0落地,又在2個月後,無圖NZP城區智駕功能在全國推送,2024年年底,全量推送將完成落地。
實際上,當前的比亞迪也是同理。據廣州車展之前傳出的消息,它準備在2025年時完成高階智駕的全系標配,甚至是10萬元內的入門版車型中也會出現高階智駕的功能。
其實,車企的變化不止是超級計算中心。當前,隨着全產業鏈的快速進步,汽車企業也開始擁有了原本科技公司的能力。比如,進入大模型時代之後,每一次功能的換代提升,需要將天量的高價值數據送至特定計算機構,進行大規模訓練,這其中每次的花費是以上千萬元人民幣計量,且中國有相應計算能力的訓練機構也是屈指可數。
但如今,同樣是以長安汽車的先行動作爲例,它已經跨越到了基礎訓練、預訓練、自我訓練,全量+增量的節奏,這就是科技公司的邏輯。接下來,其所擁有和產生的智能駕駛數據,會通過新的計算中心,不斷產生增量,後續可預期的節奏甚至是每個月大更新並推送消費者,甚至是1個月內多次推送。
這背後,其實就是車企所擁有的優勢,因爲多年對汽車的定義,需求變化、用戶問題的解決,都能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完成。此處,同樣是以華爲等科技公司舉例,智能駕駛技術當前在整個車市中都是“一代版本,一代神”的節奏。而因爲美國對AI芯片等方面的限制,以及華爲自身的發展邏輯,實際上當前的消費市場裡還爲感受到其帶來的成本優勢。
並非是說華爲的技術不好,不先進。而是迴應上文中的結論,技術不應該是虛無的,而該是以某種具象的形式進行展現。所以,隨着如今Momenta的崛起,小米1年內就完成了城區智駕的推送,以及更多車企的自研之路,華爲在智能的很多方面還會是頭部企業,但差距其實在慢慢縮小。
而除此之外,實際上汽車企業還在暗中改變自己的看家本事。比如同樣以長安爲例。其最新的數智工廠,門口同時樹立着華爲、中國聯通5G的牌匾,這並不是簡單的爲長安賦能,而是其企業主動和長安溝通,希望寫進自己的PPT裡,進行對外宣傳的樣板案例。
因爲,最新的工廠技術理念和實際效果已經超過了奔馳、寶馬此前的柔性生產,數字孿生等。因爲工廠是以軟件和AI計算爲根本,所以最終創下的結果驚人。
它不再是傳統的製造模式,如一條生產線上只生產一款車,或者技術基本相同車型(如大衆MQB、奧迪MLB),甚至是深藍、阿維塔、長安3個品牌3種不同技術的車型能夠積木式生產。而另外,更誇張的則是,它推翻了之前的供應商和車企之間的模式。
爲方便理解,以華爲舉例。傳統模式裡,如車企採用華爲智駕技術,組裝車輛之前需要先等待華爲完成軟件和硬件的供應,等一切準備齊全之後再完成總裝下線。而在長安的新工廠裡,供應商只是代工方,很多零部件會由機器人運送至生產線旁,當下達生產任務後,長安會對零部件現場寫入軟件,於是完成快速裝車。
所以,就看這個工廠帶來的核心殺傷力就是生產成本的明顯下降,以及爆產能的威力。工廠揭幕後的第二個月,11月它就能達到2.4萬輛產能,已經超過28萬的計劃產能。而另一面,最近宣佈第三次爬生產能,造車10年的小鵬汽車,最新的一週只完成了3600臺銷量,很多人因此錯失2萬元補貼,發生退單。
長安、吉利、比亞迪、奇瑞、蔚來、理想等,越來越多的車企在此次廣州車展裡展現出了,不淪爲零部件商打工人的信號。
幾年前,有車企高管提出,全行業都在爲寧德時代打工,它的價格如何制定、產能如何制定,車企根本無權參與。最終,就是價格戰裡寧德時代日賺上億元,但多家車企卻虧損嚴重。
這種局面,大概率是不會在智能競賽的頭部車企身上出現,而如今華爲的策略也在發生進一步調整,其更多賺取汽車銷售、零部件、軟件等方面的利潤。而隨着整個供應鏈條的成長,在2025年的局面將是,少有誰會繼續一家獨大。
這就如同近幾年新能源產業鏈逐漸完備,各家的插混、增程、純電技術開始噴涌而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