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大陸剪刀差擴大 恐危及經濟前景

大陸CPI上揚,以汽、柴油等能源類產品價格上漲較多。圖/新華社

全球通膨壓力持續延燒,中國大陸前陣子因煤炭庫存低落,冬季需求高峰期迫近,煤價直逼歷史高點;而受煤價飆升與「能耗雙控」等因素影響,不僅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快速走揚,物價也逐漸上升。大陸國家統計局甫於11月10日公佈的資料顯示,10月份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年增率已來到1.5%,創下13個月新高;另外,PPI不僅上揚至13.5%,較前月的10.7%增加2.8個百分點,與CPI的「剪刀差」更進一步擴大至12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高。隨着上游成本的價格效應不斷擴散到下游消費端,通膨壓力持續攀升;一旦PPI向CPI的傳導效應愈趨明顯,將對人行的貨幣政策施展空間形成掣肘,恐衝擊經濟成長前景,進而形成「類停滯性通膨」。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10月CPI年增1.5%,漲幅比前月擴大0.8個百分點,爲2020年9月以來最高水準。進一步言之,大陸CPI的構成包含食品、菸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設備、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娛樂教育文化、居住八大類產品價格。然而,10月食品價格年減2.4%,爲何CPI上揚顯著?主要系因非食品價格上漲2.4%,在非食品中,工業消費品價格上漲0.9%,漲幅較9月擴大0.6個百分點,主要是能源類產品價格上漲較多,其中汽油和柴油價格分別上漲4.7%和5.2%,合計影響CPI上漲約0.15%。由於國際原物料價格短期內尚看不到下降趨勢,預期非食品價格仍將持續上漲,並帶動CPI繼續回升。而PPI漲幅持續擴大,主要系受國際輸入性因素疊加,致使主要能源和原材料供應偏緊影響。雖然大陸當局對煤炭價格進行調控,但在高耗能產品的漲價趨勢延續下,PPI走勢恐難在短時間內改變。大陸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第3季GDP成長率意外驟降至4.9%,較第2季大幅放緩3個百分點,爲2020年第3季以來低點。GDP年增率意外「破5」,正反映出大陸當局大力整頓房地產和科技業、以及在零星疫情與限電等多重因素下,已衝擊經濟復甦步伐。另從PPI與CPI「剪刀差」創新高,也顯示上游對中下游企業的擠壓愈演愈烈,將加劇經濟運行不均衡的態勢,危及經濟前景,徒使其「穩增長」目標更難達成。IMF在10月中調降今年大陸經濟增長預測至8%,野村下調至7.7%,瑞銀更下調至7.6%,「保8」無望。另高盛集團下調明(2022)年的經濟成長至5.2%。

兩岸貿易依存度居高不下,大陸經濟表現疲弱必然削弱臺灣的經濟成長。依主計處估計,大陸經濟增速每下降1%,可能令全球經濟增長下降0.2%,臺灣將下降0.29%。2020年臺灣對大陸地區(含香港)出口達1,367.4 億美元,佔臺灣總出口值的43.8%,較2019年同期增加了14%。財政部於11月8日發佈的10月最新進出口統計,首度超越400億美元,再創歷年單月新高,且16個月正成長,創下金融海嘯2008年以來,最長的上升週期。按大陸海關總署公佈最新外貿統計顯示,累積今年前10月的兩岸進出口總值達2,662.9億美元、年增率27.8%;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擴大到1,39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1,131億美元增加逾18%,足見臺灣對大陸經貿的依賴程度有增無減。也因此,在大陸實施「零容忍」的防疫措施、「能耗雙控」政策、房地產債務危機以及「剪刀差」擴大效應下,導致經濟動能降溫的可能性升高,臺灣第4季出口恐有疑慮。換言之,大陸經濟成長前景若不如預期,臺灣出口成長將橫遭阻礙,經濟成長預測應保守謹慎,不容過度樂觀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