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心臟衰竭治療指引出爐!患者死亡率減20%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黃瑞仁。(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據統計,每年全臺有超過7萬名患者因心臟衰竭住院,五年死亡率高達五成,比常見的癌症更致命,即便出院也很容易再入院。中華民國心臟學會推出2019最新心臟衰竭治療指引,除蒐集國際重要文獻,也納入國內本土資料,提供患者全方位的照護,估計可以降低20%的死亡率。

心臟有如馬達,推動血液全身再回流心臟,當馬達馬力不夠,無法順利推動血液,被稱爲心臟衰竭,也是俗稱的心臟無力,爲心血管疾病的末期結果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黃瑞仁指出,心臟衰竭嚴重性高,常引發高住院率及高死亡率,根據2017年發表之「心臟衰竭登錄計劃」統計資料顯示,患者的住院次數會愈來愈多,高達32.3%的患者半年內會再次住院,因爲心臟是人體中樞,一旦心臟無力了自然會拖累其他器官產生相關併發症,所以病人被診斷出心臟衰竭的5年內死亡率逼近50%,比許多癌症更易致命。

爲了提升整體的治療品質,心臟學會推出2019最新心臟衰竭治療指引,從診斷標準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出院照護、復健計劃等多面向建議,心臟學會秘書長吳彥雯指出,這份指引除綜合世界上重要的指引,也結合本土資料,讓更多心臟科醫師清楚現今的治療發展與可採取的治療方式

中華民國心臟學會心臟衰竭委員會主委俊傑表示,根據文獻指出,提供新版的指引並進行整合性疾病管理計劃,可讓再住院率下降24%,死亡率更可降低20%。

黃瑞仁也提到,容易發生心臟衰竭的患者包含本身有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高血壓心臟病、心肌病變、辦膜性心臟病等,發生時常見症狀包括:容易累、喘、水腫、無法平躺、久咳不愈等,由於症狀與其他疾病相似,故容易被忽略。臨牀調查有超過五成的患者以爲自己喘個幾天就好了,拖到嚴重的喘和水腫到緊急就診後才被診斷出心臟衰竭。

王俊傑則提醒,如果觀察發現體重莫名增加,如三天內增重達1.5公斤,或者一週內重了2公斤以上,很可能是因心臟衰竭前兆、水腫導致體重增加

除公佈最新指引,學會也與臺灣諾華簽訂3年MOU合作備忘錄,將支援心臟衰竭相關臨牀治療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