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臟更長效 嚴重心衰竭患者新選擇
人工心臟更長效 嚴重心衰竭患者新選擇。(示意圖/Shutterstock)
過去心臟衰竭患者病程如果走入末期,僅有心臟移植一途,而每年平均有250位等待心臟移植者,卻僅有約70位心臟捐贈者,逾七成((250-70)/250)患者日盼夜盼也不一定能等到結果,生活品質普遍不佳。近年來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出現,藉人工幫浦協助將血液打入各器官,維持正常身體機能,不僅讓患者安心度過等待移植期,也讓年齡過長無法接受移植的族羣,能有機會獲得更長的時間與家人相處,甚至重返工作及社交生活。
●植入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 患者重新找回生活樂趣
心臟衰竭聽起來驚悚,但以廣義來說只要心臟功能不足以維持正常身體機能,即可稱爲心臟衰竭。患者初期通常會伴隨「累、喘、腫」等症狀,而隨着疾病進程發展,逐漸無法靠藥物挽救日漸無力的心臟時,就需走向心臟移植,或是裝上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也就是俗稱的人工心臟。
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移植及人工心臟中心張效煌主任分享,曾有一名患者徐先生,患有擴大性心肌病變,也就是肌肉無力型的心臟衰竭,30多歲時就開始使用藥物控制,服藥8、9年病況突惡化,以致無法再到處遊山玩水,甚至無法工作,後決定植入長效型心室輔助器。
徐先生術後不僅預後佳,因爲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只要將電池隨身攜帶,方便性高的特性,他甚至還買了一臺沙灘越野車,時常在自己的農地上暢快奔馳,現在常陪太太出外旅遊、爬山,享受失去已久的休閒生活,張效煌主任開心表示,看到患者恢復良好生活品質,是全體醫護同仁努力目標。
●無法換心? 嚴重心衰竭患者有新選擇
因心臟移植針對65歲以上患者有不少限制,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出現後,提供65歲以上已無法接受心臟移植的患者族羣,一項新治療選擇。
張效煌主任說明,傳統換心手術施作後,患者需服用抗排斥、抗感染等數顆藥物,可能影響患者免疫功能,造成感染風險增加,術後也有許多注意事項;而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術後僅需服用一顆抗凝血劑、一顆抗血小板藥,照護相對較簡單,因此近來成爲許多人傾向的治療選項。
近年來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使用普及率提升,張效煌醫師指出,國外有許多報告都顯示,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使用年限,在特定族羣患者身上已逐漸超過心臟移植的效果。(圖/健康醫療網提供)
●獲健保條件給付 左心室輔助器治療成「現在進行式」
而65歲以下患者雖然申請等待心臟移植條件較低,但因心臟捐贈者的數量有限,常有「等不到心臟」的情形,或是等到心臟但病情突然惡化,不適合施作換心手術。這幾年健保署針對65歲以下病情惡化導致無法手術的族羣提供健保條件給付,協助減少患者經濟負擔。
近年來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使用普及率提升,張效煌醫師指出,國外有許多報告都顯示,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使用年限,在特定族羣患者身上已逐漸超過心臟移植的效果。舉例來說,德國目前10位心臟衰竭患者中,有9位裝置長效型左心室輔助器,僅有一位做換心手術,因此張效煌主任也說:「人工心臟不是未來趨勢,而是現在進行式。」
●多科別合作評估 臺灣心衰竭治療水準持續上升
心臟衰竭需要多科別醫師合作評估,包含心臟外科、心臟內科、心臟麻醉科、心臟復健科,還有營養師進行患者後續的照護,張效煌醫師指出,北榮團隊自民國85年施作亞洲及臺灣第一例長效型人工心臟,至今累積許多經驗及技術,
心衰竭團隊也持續與國際各大醫院及心臟中心交流,提升治療水準,期許未來能提供高科技治療給所有有需要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