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我眷村的親人~眷眷之心
因爲爺爺(張俊亭)總是喜歡講年輕時候的故事,所以他們想用鏡頭,來幫爺爺奶奶們紀錄那時在眷村的故事。從他當年的軍職工作,到後來組成家庭; 從他看着兒女長大,到現在含飴弄孫,無一不是圍繞着眷村的記憶。
眷村之於他就是一個無形的存在,它是一種安定的力量,是一種美好的溫暖 ,總能充斥着爺爺最爲人津津樂道的回憶。本影片拍攝的地點是在臺北市士林區的精忠新村和忠孝新村,影片中的爺爺曾是兩蔣時代隨扈,爲保護國家元首出生入死,卻在溫暖的眷村中留下滿滿是愛的回憶。
1975年4月5日那天,對從小在眷村長大孩子來說,以爲所有人都是住眷村長大的,後來才知道,原來當初這段記憶是如此特別,也是歷史的一刻。
那天下很大雨還打雷,眷村的爸爸們一如往常都是上班狀況,只記得電視上說蔣公過世了,那時村內的氣氛非常凝重奇怪,看到有的爸爸們回家也是素衣且衣上別了孝,大家知道這對村內來說是非常沈重嚴肅的事。
但小孩還是小孩,也不特別在意,隔一天村內長輩們就急着準備去官邸蔣公靈堂鞠躬,規定十歲以上的孩子和爸媽去,其他孩子留在家中,九歲多大孩子自然就要擔起在家顧弟妹和其他鄰居小小孩的責任。孩子們看到電視很多人排隊去蔣公靈堂前鞠躬,很多人哭的很傷心,不久後大人回來了,大家還是有些低落的感覺,後來才知道,爸爸的工作任務也因爲這樣改變有了變化。
從小生在眷村長大,後來多因眷村改建搬家租房子住。精忠新村從小記憶是眷村每年都一定會淹水,尤其是颱風一來就一定淹,有年還有二三次,每次看新聞臺風要來,家裡就開始忙碌,把一樓所有傢俱全部往二樓搬,颱風雨大水就慢慢淹進家中,一樓就全部泡在水中,人和傢俱都一起塞在二樓。
颱風過了雨停了,但家中的水還沒完全退,等到有大抽水馬達起動,水就退了,但水一淹的同時,接着來的是停水和停電,沒有水電的日子很辛苦,那時有送水車會來送水,但要把一桶埇的水提回家,沒有電就點蠟燭,小孩子也都能苦中作樂,學校會放假。
這樣日子每年都來幾回,一直到國中時家門前蓋了大馬路,就是現在的忠誠路,蓋完後舊眷村被截成三段,頭尾兩段是舊眷村住戶,中間就成了忠誠,有人說大馬路開了就不會淹水,但住戶還是怕怕的,那年臺風水又來,大家還是搬了傢俱到二樓,沒想到水到小腿就逐漸退了,原來大馬路下的下水道工程,把整個地區的淹水全部改善。政府能做的事真的很重要。
眷村故事是一甲子光陰的縮影,承載了許多人的成長記憶與生命經驗,眷村有它獨特的文化,因爲它彙集了中國大陸各個不同省份的人、語言、風俗、習慣、穿着和飲食。更因臺灣族羣的包容性,許多不同文化間的交流更從此開始,也是專屬於臺灣的多樣性風貌。
爲了保留眷村故事,婦聯會推出「2019第一屆微電影徵選活動」,以「想我眷村的親人」爲主題,藉由影片拍攝以及故事串聯,詮釋眷村風貌,抒發親長鄰居因思鄉而保存下來的習俗物事,並回顧戰亂造成的乖離失落以及歡喜重生。在參賽者運鏡構思之下,重現眷村情懷,活化眷村記憶。